一、背景阐释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在2021年我国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之后,乡村振兴继而成为一项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任务。同时应该看到,乡村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做了较前瞻的论述,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基本要求和原则。在开展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认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是基础组成,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呈现。
尽管当前国家采取项目下乡、资金助农、异地搬迁等方式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取得较显著成效,但不能否认在县域乡村振兴中存在着“第三条道路”。基于以上论断,泰安市宁阳县爱家社会服务中心认为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在乡村“场域”中积极整合行政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实现资源的最佳使用与配置,同时紧紧围绕“三农”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锚定乡村振兴的基本命题,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与社会工作及现代化的融合式发展。本文以宁阳县葛石镇杏山村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示范区为例,在微观层面阐述以行政、社会、市场为代表的“三序”如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相契合地”推进传统非典型村落的转型与发展。
二、主要做法
泰安市宁阳县属于传统农业区,杏山村是宁阳县抗日根据地,1939中共宁阳县工委在村内成立,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据最新数据显示,杏山村户籍人口约1200余人,村内常住人口约400余人,且主要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杏山村目前有耕地面积约1750亩,山地面积约2000亩。在调研中发现,该村因为青年劳动力缺乏,许多土地因缺乏耕种亩产逐年下降,土地产值不能有效利用。该村面临的诸多困难中,不仅有农业”抛荒”、“农村穷困”等问题,更面临着村居老年人群体“如何养老”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三农问题”的持续延伸,也是城乡关系失衡的具体体现,需要聚合各方力量进行解决。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实践中,爱家社工充分整合“县域内”的行政秩序、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之路。主要经验如下:
(1)社会秩序“嵌入”:“乐邻爱心厨房”破解乡村“老有所养”难题
在杏山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村庄秩序,家族、邻里等熟人关系网络基本上延续下来。但是,伴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村庄的人口结构是残缺不全的,直接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崩溃的风险。在调研中发现,杏山村目前70岁以上的老年人111人,其中残疾、孤寡、空巢等困境老年人66人,而且部分老年人存在吃饭难、行动难等问题。例如该村1名残疾孤寡高龄老人,因经济条件差、行动能力弱等原因,每天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都是一种奢望。实际上不止是杏山村很多老年人面临着“吃饭难、难吃饭”的难题。如何解决乡村困境老年人群体养老问题也是宁阳社会各界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宁阳县爱家社会服务中心推进乡村养老问题解决的直接“驱动力”。
在杏山村,我们通过社会力量以“众筹”方式建立“乐邻爱心厨房”。具体做法是,县爱家社会服务中心链接山东光辉慈善公益基金会和爱心人士一起在杏山村建立“乐邻爱心厨房”为该村65岁以上困境老年人提供1元爱心午餐项目,每年开餐不低于300天。不仅如此,宁阳县爱家社会服务中心还以“乐邻爱心厨房”为嵌入点,联合山东光辉慈善公益基金会、爱心企业、爱心个人协助杏山村两委成立杏山村“乡村发展公益基金”,发动社会各界向“乐邻爱心厨房”提供爱心资源,以促进“乐邻爱心厨房”可持续运营。2023年“乐邻爱心厨房”运营以来,累计为杏山村老年人群体提供服务20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杏山村65岁困境老年人群体吃饭问题。
不难看出,“乐邻爱心厨房”的出现是社会工作参与杏山村“精准帮扶”的结果,依托社会力量的嵌入为该村落老年人群体提供“助餐服务”,并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微观组成”和民生温度的展现。在文化层面上,该做法亦使传统的敬老助老等“孝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入,在助老过程中探索着新时代的“乡村社会工作”之路。
(2)市场秩序“融入”:依托农地“集约化经营”推进“产业兴旺”之可持续发展
杏山村“乐邻爱心厨房”作为社会工作项目也需要承担着一定的运营成本。如果“乐邻爱心厨房”完全依靠社会力量捐助与协助,则“乐邻爱心厨房”极有可能因过度“呵护”而成长为“巨婴”,必将难以可持续发展。宁阳县爱家社会服务中心制定运营策略如下,第一,倡导杏山村两委将65岁以上需要助餐老年人的土地进行集中经营提高土地增值率,实现土地高附加值,通过老人土地增值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实现土地养老。第二,乐邻爱心厨房实行“131收费模式”,即每顿中餐核算成本为5元,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就餐每餐缴纳1元,社区发展公益基金补贴3元,杏山村委补贴1元。其他居民如果有就餐需求则收取每餐5元。不仅如此,“乐邻爱心厨房”每月定期公开各种开支,做到“阳光助餐”。
“乐邻爱心厨房”作为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目前只能够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但是,乡村振兴的最终是将乡村走出的人才吸纳回家乡更好地建设乡村,因而乡村振兴还需要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方面“做好功课”。
基于以上思考,宁阳县爱家社会服务中心会同宁阳县残疾人联合会在杏山村两委的支持下,根据该村山地林地众多的特点实施“艾草种植计划”,与艾草加工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杏山村建立1500亩艾草种植基地,为艾草制品提供原材料,并着力打造林下经济,引入“香猪”、“芦花鸡”、“蛋鸡”养殖和“如康家园”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面粉加工厂、农家乐等项目,尤其是村内有中共宁阳县工委原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打造红色旅游,爱国文化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一步将逐步实现红色文化变红色经济,在不断优化杏山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实现“乐邻爱心厨房”由“外部输血”到“村落造血”的转变,塑造“遇见杏山面向未来”品牌。更重要的是,村集体力量的壮大可以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力量”。
(3)行政秩序“植入”:依托多元化政策积极支持“社会”与“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境下,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引导带领作用更多地表现为“服务者”角色,这与我国政府职能的历史沿革相一致。在实践中,政府对于杏山村“乐邻爱心厨房”等一系列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没有因为社会工作、公益慈善的积极行为而开设“绿色通道”,而是始终保持着“依法行政”的角色,综合运用相关政策为杏山村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示范区提供“后勤式”植入协助,具体做法如下:第一,积极联动相关部门靠前服务,做到“政策服务到位”。第二,关于杏山村农地流转集体使用,一方面落实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做好粮食安全工作,另一方面邀请相关种植专家开展种植分析报告研究,为种植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第三,严格落实杏山村监督机制,做到整个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示范区“群众满意、服务有效”。
不仅如此,在爱家社工推动下县残疾人联合会党支部与杏山村党支部进行了支部共建协同助残活动,成功建设“如康家园”一处,为村内残疾人提供在地服务,有效将助残、助老、助弱等服务聚合起来,为乡村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服务,优化乡村公共服务路径,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三、经验反思
作为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落,杏山村的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只是其中较典型案例,也在客观上说明了社会、市场、行政三种秩序依然是影响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杏山村案例中,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是促进乡村振兴最直接的力量,行政力量的“植入式”支持也是杏山村在短期内取得较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个案式或区域式的乡村振兴均需要三种力量的合作,如何让社会工作更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符合乡村振兴或破解“三农困境”的新秩序,营造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经验模式”,将乡村地域内的资源或者各方力量最有效地整合起来,构建起系统性,人文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支持网络,破解“三农”痼疾,实现宁阳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地域之间协调式发展的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杏山样板探索还需不断实践。
作者:泰安市宁阳县爱家社会服务中心
付云龙
202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