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在深圳召开的首届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上,首次用银发科技回应老人的智慧养老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面向人民群众的健康及养老服务需求,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形态。联合国也曾推出以“不分年龄,人人共享数字平等”为主题的活动,强调老人需要获取数字技术并有意义地参与数字世界。
置身在老龄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下,社工应积极回应数字化和老龄化时代下老年数字鸿沟议题,解决老人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依笔者之见,社工参与智慧养老并进行科技赋能需注意以下三点。
社工需更好地回应老人的数字化困境和社会排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的占比为13%。但是,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人员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9%。现实中,仍有许多老年人不太会使用互联网、智能手机,在交通、医疗、购物中遇到许多难题。老人的数字化困境受到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宏观因素以及教育水平、收入等微观因素的共同作用。老人是信息困境人口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在快速数字化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随着生活服务智能化技术的出现,老人适应现代数字生活的能力越发减弱,出现数字鸿沟。因此,社工需积极回应老人面临的数字化困境,尤其是老年非网民所遭遇的社会排斥和数字不平等问题。
社工应助力数字化之外的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与老人生活关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是社区,社工可尝试以社区为切入点,助力政府建设更有利于老人生活的老年友好社区。部分欧美国家将年龄友好理念融入老年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旨在体现老年友好社区的数字平等,如西班牙的《计算机无障碍法规》、瑞士的《政府及公共事业网络无障碍法规》等。在我国,社工可积极倡导建立数字化技能策略,关注老年群体的“数字扫盲”,引导老人终身学习,通过公共教育和社区同伴互助,助力老人掌握新媒体技能。在助力数字化之外的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中,社工不能局限于无障碍硬件设施建设,更需将视野扩大到无障碍软件内容的补充上,通过科技助老,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社工应将增权赋能贯穿于智慧养老全过程。在智慧养老赋权增能过程中,社工可积极倡导建立包括政府、市场、社区、家庭、个人等不同主体在内的多元化赋能主体联动机制。政府在老人智慧养老的增权赋能中起着主导和监管作用,市场在创新适老化智能技术中起引领作用,社区起着连接老年人与社会的桥梁作用,家庭在数字反哺中有着基础作用,老人自身在主动融入数字社会中有主体作用。在智慧养老全过程中,社工可尝试从个人、人际和政治三个层面对老人展开赋能增权。在个人层面,可让老人通过自立自援来充分发挥其个体价值,使其有机会有效利用数字化社会中共享经济平台、直播平台等新业态,适度参与弹性工作,创造老年期的价值。在人际层面,可动员社区和家庭力量,通过个性化数字反哺、同辈学习等方式,提升老人利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同时,可将传统的青年志愿服务模式调整成为老服务,将提升老人信息技术能力作为重点关注内容。在政治层面,可帮助老人在数字空间中建立自己的新社区,获得新的身份认同。
综上所述,社工在智慧养老中可发挥科技赋能作用,通过政府、市场、社区、家庭和老人的共同参与,搭建老年数字社会的有效服务体系,增强老人在个体、人际和政治层面的数字融合和科技赋能。
(作者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工作教育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