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脆皮大学生”一词走红,成为爆火的网络梗。“脆皮”源于网络游戏,原意是指游戏中防御能力低下、生命值微弱的角色。在独自面对学业竞争、未来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挑战和对自我身份的探索时,不少大学生难免会情绪波动、失眠焦虑,于是就主动对号入座,用“确诊为‘脆皮大学生’”这样自我调侃的标签来定义自己。
如何帮助大学生摆脱“脆皮”标签?社工通过小组工作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避免导致个人认同危机和群体危机,也能通过朋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大学校园生活。
晨晨(化名)是一名大学新生,开学以来,她发现大学与高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课业任务繁重。在压力值高的环境下,不善人际交往的晨晨备感孤独。在之前的一段时间,晨晨尝试主动化解压力,却收效甚微。久而久之,晨晨萌生出“躺平”的念头,认为逃避压力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但实际上,对压力置之不理并没有让晨晨感到轻松,反而使她更加苦恼。出于排解压力的需求,晨晨主动找到了学校社工寻求帮助。
在大学新生中,社工发现像晨晨一样存在压力困扰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为了使服务成效更显著、高效,社工在高校校园里招募了其他有减压需求的大学生,与晨晨一起组建起减压成长小组。
了解压力的普遍性和异质性,正确对待压力
像晨晨这样的大学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压力如影随形,但常常不为自我主动发觉,压力的副作用毫不犹豫地占据他们的视野,甚至会带来生理影响。在成长小组初期,社工担任了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让压力现形,情景模拟是该阶段的重要环节。模拟日常生活里的不同事件,观察彼此的反应,往往是组员对压力的直观感受,可以让他们不再为压力的隐形特征感到束手无策,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
减轻心灵的孤独感、初步建立相互支持网络、认识到压力的普遍性之后,也就完成了对压力的祛魅。小组目标在互动中逐步显现出来并为组员们所认可、牢记,为接下来的小组进展树立了坚定的风向标。
探索自身的抗压能力,提高抗压自信
信念强调是该阶段的重点。社工提示成长小组的各位成员回忆在模拟交流中所持有的信念和实际结果是否存在一致性。为此,社工引入了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发生的事件并不是结果的主要动因,由事件产生的信念才是决定因素。在这个反应链条中,连接发生事件和最终结果的信念有思维的路径依赖性,原因在于信念的产生与个人特质息息相关。思维决定角度,角度决定面貌,压力的边界就在这一层一层抽丝剥茧中逐渐明朗起来。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社工采用的方法、工具多样,比如音乐串烧、压力光谱图的绘制等。互动中,引导组员通过他人这面镜子重新观照自我,厘清压力边界之后,确认自己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提供解决压力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路径
方法隐藏在细节中,在成长小组的场域里,组员之间的交流不仅构筑起相互支持的网络,也可以帮助彼此发掘各自的优势。在该阶段,社工首先为组员介绍了一些减压方法,包括正念、冥想等,这也为组员提供了一些释放压力的思路。其次,社工尝试向内挖掘组员力量,一方面鼓励组员自主总结经验,形成独创路径;另一方面引入组外资源,为组员提供其他多样性的减压路径。然而,仅凭几次小组活动就扭转组员们已成习惯的思维路径并不现实,但足以为他们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晨晨自述因压力产生的负面情绪有明显减少,自己也能够在压力来袭时思考压力对于自己的意义,不再一味躲避压力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晨晨在本次小组中收获了同学间珍贵的友谊。不过社工很明白,对于晨晨的压力缓解情况要持续跟进,因为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学生本就思维活跃,但因为阅历不足,难免进入思想上的“死胡同”。本次以晨晨为缘起发起的小组工作案例中,要想解决压力产生的系列问题,从情绪切入较为棘手,于是社工侧重“晨晨们”最需要的减压方法,通过挖掘自身优势,既改变了他们对于压力事件的认知,也丰富了处理压力事件的措施选择,最终廓清了压力导致的情绪阴云。
(本文节选自《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压力缓解三部曲》,全文详见《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4月下刊)
作者:许梦珂 袁雪峰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