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小燕,女,12岁,现为初一学生,其父亲45岁,三级智力残疾,每天居于家中,自理能力较差,小燕的母亲是精神残疾一级,一直在专业的医院中治疗,小燕家中有三亩地由小燕的大爷耕种,先前父女俩饮食由大爷家提供,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两人的低保补贴(两人每月1023元)及父亲的残疾补助(146元),2022年7月,小燕的父亲去世,小燕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月经济补助为1300元外加低保500元。因父亲去世给小燕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没有人给予她生活上的教导和照顾,导致其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及学习习惯,在人际交往方面,小燕抗拒和所有人交流,平时有心事无人可以倾诉,且处于青春期的她心思比较敏感,对自己非常不自信,经常会产生自卑心理。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基于后续入户调研,进行初步预估,小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问题
由于在残疾家庭,小燕从小就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和身心呵护,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较少,且因父母残疾,不同于其他同学,因此小燕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产生了较强的孤独感,其心理压力和情绪得不到发泄与释放,深埋在心中,并且后来小燕父亲的去世使得其自我认同感较低这一情况更为严重,整个人更加封闭。
(二)经济问题
小燕父亲去世后,小燕变成了事实无抚养儿童,一个人生活在家中,仅依靠政府补贴为生,学费、生活费等方面较为困难,缺乏各种资源的帮助与支持。
(三)社交问题
小燕自卑的心理导致其缺乏对外沟通,其内心各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由于长期的不交流造成了小燕人际沟通的障碍,缺乏同辈群体的支持,整日形单影只,需要形成协同机制,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沟通技巧,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
(四)个人习惯问题
通过多次入户,社工发现自小燕父亲去世后,小燕的个人习惯变得越来越差,主要表现在卫生习惯:不讲个人卫生,几乎不洗漱,不洗澡;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不写作业,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下游;生活习惯:乱丢垃圾、床铺不整洁、脏乱差,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到小燕的健康成长,且不利于其个人发展,因此需要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理论基础
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优势视角理论认为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的发挥自身功能,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在本案例中,小燕自身具有运动天赋,社工在介入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介入服务,更好地提升小燕的自我效能感。
四、服务目标
经过一系列预估与问题分析,服务目标制定如下:
(一)心理方面:帮助小燕改善不良情绪,减轻其孤独感,摆脱自卑心理,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二)经济方面:改善目前经济状况,减轻学费负担,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三)社会交往方面:帮助小燕结交朋友,提高小燕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大自身的朋辈支持网络。
(四)习惯养成方面:帮助小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个人卫生习惯。
五、实施过程
(一)入户探访,建立专业关系
在确定了小燕作为服务对象以及大致了解了小燕的基本生活状况后,社工决定与小燕及其监护人在小燕家中进行会谈。会谈以面对面交流形式展开,主要成员有社工、小燕及小燕大伯。通过交流,对小燕家里的基本情况及其性格、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进一步了解,在此过程中,社工主动引导小燕沟通,并表示希望能和小燕成为朋友,在之后的交谈中,小燕也逐渐变得放松了起来,社工也对小燕的性格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社工再次与服务对象的大伯交流确认此次个案服务的细节,并制定初步服务协议,正式建立了专业关系,为接下来的服务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二)习惯培养,促进更好成长
针对小燕个人行为习惯不良问题,社工和小燕及其大伯进行商讨,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采用正强化与负强化的方式,先从个人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开始,保证每天的洗漱、收拾床铺及家中卫生,以及固定时间的洗头,每次完成后都从计划表里打勾,至服务结束后可以兑换想要的礼物,若不履行则会消去一个勾号,直至扣完,此两项内容前期会在大伯的监督下完成,在学习习惯的介入上,社工与服务对象的班主任张老师取得了联系,在说明身份及来意后,表达了希望张老师及其他在校老师能够对小燕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并在弱势科目上更多地帮助小燕提高学习成绩。张老师表示会与各科老师积极沟通,增加对服务对象在校表现的关注度,但由于各科老师无法协调补习时间,社工联系到了Q机构符合条件的志愿者,暂时承担服务对象的补习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服务对象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够缓解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的压力。
(三)资源链接,强化外部环境
小燕家庭经济拮据,主要靠政府补贴生活,家里的土地也是由大伯帮忙耕种,因此,社工积极链接社区;爱心企业、个人等相关资源,对服务对象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支持,为服务对象提供助学金及基本生活物资,强化外部支持。链接希望小屋项目,帮助其改建自己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配备三大件——新床、新衣柜、新书桌,地面、墙面、天花板进行统一改造,并将服务对象纳入“千帆筑梦”助学项目,对接基金会资源,为其提供1000元助学金和400元爱心物资。
(四)增能赋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与小燕交谈的过程中,社工发现其有着运动方面的天赋,且学校即将举行运动会,社工鼓励小燕报名参加,并时刻给予她正向的心理暗示:一定要相信自己,其实困难总是暂时的,要相信自己有信心面对与战胜苦难,一定要鼓足勇气去面对生活,参加活动和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后来经过小燕的努力,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增强了个人的自信心,同时,链接爱心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小燕进行心理疏导,进而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逐步提升。
(五)学习交往技巧,增进社会支持
社会工作者招募爱心志愿者对小燕进行一对一陪伴,减轻小燕的孤独感,并且在小燕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六个一”陪伴计划——检查一次房屋、陪写一次作业、聊一次天、共同打扫一次卫生、做一次游戏、读一本好书等。同时,带领小燕参加了多次公益活动,如学雷锋红色教育活动、净滩活动、兴趣读书会等,让其在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敞开心扉,认识更多同龄朋友,增强其社会支持。
(六)服务结案,回顾往期收获
基于社工评估及服务对象自我评价,双方认为服务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完成前期所有活动和服务计划后,社会工作者准备进入结案阶段。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明确结案的目标和意义,让她了解结案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开始新的生活,然后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回顾,包括最初小燕前后状态,在个案服务中的收获及个人的提升,基于先前养成的习惯,鼓励继续保持,并帮他改进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规划。最后,服务对象表达了对社会工作者的感谢,“因为有这些社工姐姐的陪伴我才能这么快的振作起来,我现在知道了人生不能停在一个挫折上,要一直往前走”。
六、服务评估
(一)成效评估
在新环境下,小燕沟通交流能力增强,人际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学习方面成绩有明显的提升,在家中也会在完成作业后自觉地打扫卫生保持家中的干净整洁,其精神面貌也有改变,以前的脸蛋永远都是脏兮兮的,现在小燕知道时刻把自己收拾的非常的干净整洁,也懂得交流的重要性,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同时,知道表达自己的需求,自我效能感大大提升。
(二)社会工作者自评
社会工作者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始终以积极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案主,严格遵守社会工作者的各项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同时,合理运用个案工作技巧,包括交流技巧、解决问题技巧、改变行为技巧,利用倾听、引导、反馈、总结等沟通技巧,灵活的处理好工作员与案主小燕及其家庭成员的关系;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如“希望小屋”为小燕打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链接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为小燕申请“千帆筑梦一对一助学”项目等,为案主的心理康复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社会工作者在对小燕的陪伴中给予的支持和鼓励,让小燕坚定地相信社会工作者会和其一路同行。
七、专业反思
本次个案服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整个介入服务结束后,服务对象仍然能够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绪与基本生活状态,因此社会工作服务成果不只体现在帮助人摆脱眼前的困境,更是要实现“助人自助”,为服务对象赋能,促进个人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