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家庭面临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的困境。有的家庭通过居家养老的方式,由老人照顾老人;有的家庭需要借助聘请护理工作者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专业的照料。无论是家庭成员照顾老人,还是专业护工照顾老人,天长日久,都会面临诸多心理挑战。家庭成员长时间照料,会产生倦怠情绪,老人也会产生种种不满。专业护工尤其要面对各种消极情绪的挑战,因为毕竟家庭成员之间还有亲情纽带作为维系,而对护工而言则是面对无血缘关系人员的一份工作。所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如果能够学习一些叙事心理的原理,可以大大改善工作品质。
无论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总会有一些值得尊重的故事。叙事心理就关注人的生命故事和生活意义。在这个总原则下,无论家庭成员还是专业护工,都要了解老人一生中那些值得尊重的故事。家庭成员要善于整理和记录这些故事,特别是那些对后辈或者社会有借鉴意义的故事。对一个家庭的家风建设而言,这些故事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专业护工则可以通过整理和记录这些故事,提升对老人的尊重,增加工作关系之外的情感关联。
改善老人心态也是叙事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虽然程度各异,总体上会越来越依赖别人。这个过程也会让老人的自尊水平下降,安全感降低,感到自己没有用、拖累人。这种心态有时会形成两个极端:一是自己尽可能忍着,不麻烦人,这反而可能造成更大麻烦;另一种是过度依赖,自己能做的事也不做了,似乎用这种方式来验证别人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这种情形下,可以记录老人面对生活挑战付出的点滴努力,强化他们多年来形成的自我标签,比如通过康复训练的努力,肯定老人的勤奋,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避免沉浸在低落的情绪状态中。
承担家庭护理的家庭成员或者专业护工之间也应建立分享工作故事的渠道。很多为老人付出了心血的家庭护理者,反而可能成为家庭中被指责的对象。很多并不承担直接护理工作的成员,甚至是关系较疏远的亲戚,反而有可能对照料者十分苛责,这会大大增加照料者的心理压力。除了工作本身的疲劳之外,护理者还要承受委屈、愤怒、无奈等诸多情绪。专业护工也会因为家属的怀疑、老人的苛责、社会的不理解等而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如果没有一个彼此心理上支撑的渠道,无从分享工作中的一些积极故事,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分享渠道,需要精心设计,严格管理,避免变成互相指责、互相“吐槽”的场所。让故事得以分享,可以提升彼此的关心和对工作的热爱。护理过程中必然有喜有忧,甚至忧多于喜。这都没有关系,通过有心的搜集和分享,可以提升护理工作的意义感,降低心理上的压力。
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环境往往比较压抑。除了老人不能自理带来的一些环境卫生上的挑战之外,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也会让家庭成员或专业护工无法关注环境的美感。笔者有学生曾尝试“叙事幸福+”的模式,通过生理、心理、关系、环境整体照料的方式,使得照料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大大改善了老人生活质量。有一些失能(失智)老人可能语言功能下降,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但是其对环境美化,比如绿植花草、亲近自然的活动等都会有积极的情绪反应。
总而言之,失能(失智)老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专业服务是给老人一个有尊严晚年的重要保障。借助叙事心理的原则,通过了解老人的过去提升对老人的尊重,通过老人日常的努力提升老人的尊严,通过护理者之间的积极故事分享相互支持,通过环境美化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提升积极情绪,可以大大改善老人照料者和老人的生活品质。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老人过去、当下和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温暖故事,借助这些片段提升工作的意义感。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和婚姻与家庭专业委员会委员,我国叙事治疗引领者)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