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是社工日常开展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形式。通过探访,既可以感受人际交往的人文关怀,也可以直观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及环境情况,为深入沟通与服务计划的开展奠定基础。
有效开展探访,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探访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探访目的。是例常性探访,定期跟进工作;还是首次探访,进一步了解探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便于之后服务的推进?同时,切记准备好访谈提纲,以免出现“尬聊”,偏离主题,无法达到探访目的。
(2)收集并了解探访对象相关信息。比如,确认探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具体住址,其身体状况、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及其家庭情况等,为双方展开良好沟通做好准备。
(3)预约探访时间,便于双方做好准备。一般通过协商的方式,以探访对象便利为原则,尽量避免探访对象的工作时间、午餐、晚餐等时间。
(4)做好出行前的个人准备。探访前,工作人员需要参照一般的职业仪容仪表规范,切忌富有个性的仪表而遭人非议。注意穿着工作服,佩戴工作牌,彰显职业感与专业性。
(5)配备探访所需物资。比如,便携袋子,便于装备相关物资;备写字板及相关资料,便于随手查看及记录;备雨伞以防天气的变化;备鞋套便于进入探访对象家里,自带水壶以减少探访对象的接待工作;记得带上手机以便随时对外联系,应对突发状况,等等。
(6)确定探访人员安排及职责分工。基于人身安全考虑,工作人员应避免单独前往。一般情况下,以男女组合结伴而行为宜,既可以优势互补,互相配合,也不会对探访对象造成过多压力。此外,外出探访时,切记在出勤栏备注外勤,并按工作操作指引填写《外出服务登记表》等相关资料,也向相关同事交代清楚自己的去向,以便突发情况的处理。
探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友好的自我介绍,说明探访的目的和意义。比如,可以准备类似的开场白:“张姨,您好!我是刚跟您联系的陈社工,在XXX街道的社工站上班,这次探访主要是为了……,感谢您的接待,希望不会占用您太多的时间。”初来乍到,主要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
(2)确认探访对象身份,核对基本信息。可能现场出现的受访者不止一位,尽快确认他/她们的身份、角色及基本信息,便于接下来的沟通。
(3)注意倾听,引导探访对象得以充分的表达。通过倾听,同理对方的境遇及情绪,善于发现其内在需求,并引导对方理清思绪,促进有效沟通。
(4)适时的建议,恰当开展辅导性对话。在充分了解探访对象的情况及内在需求之后,经评估,社工可适时给予一些建议,或开展辅导性对话,以达到协助对方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参考“寻解导向”辅导的六组问句:关系问句、例外问句、奇迹问句、刻度问句、应付问句、开放问句。
(5)为对方提供适切的支持性资料,链接资源。如探访对象需要,可向其提供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比如,申请低保的政策资料及相关套表、社工站服务宣传单或社区资源指南手册等。
(6)确认后续跟进服务的需求。临别之前,可以跟探访对象确认,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支持服务,做好相关的登记与预约的记录,便于后续跟进服务的开展。比如,对方是否需要第二次探访跟进?是否有意愿参与社工站近期的活动?是否有兴趣加入社区的某个社会组织?
探访后的跟进工作
(1)做好相关记录,做好建档管理。根据此次探访的情况,及时做好探访记录,记录探访对象的生理、心理,生活、工作及其家庭等方面的现状和变化,可建立个别化档案,完善项目服务信息资料库。既要注重服务的个别化,也要考虑项目的整体性,保证服务的持续性和准确性。
(2)落实跟进服务,协助探访对象解决问题。比如,经探访的了解,评估对方需要个案跟进,参与社区活动,或者促进资源链接,提供相应支持。
(3)关于倡导性、研究性工作的跟进。针对探访对象反馈的情况,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可定期向相关部门和组织反馈,专业反思探访对象所面临的问题是个别化问题,还是结构性的问题?为社会倡导、课题研究提供独特的样本及视角。
来源:品说、社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