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马斯克8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到明年年底或者2026年,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能将超越人类的智力,“比最聪明的人还聪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带来划时代的变化。作为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如何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下面来看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一位社工的一点思考。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生成式AI)是AI的一种形式,可以生成从论文到视频等任何东西,协助人类处理信息和数据。
尽管生成式AI可以用于激发新的想法,生成多视角的案例,制订相关计划,总结已有材料等,但在使用时也容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方面生成式AI存在大量偏差信息,使得使用者获取信息非常混乱,如果缺少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使用者掌握和了解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片面的。另一方面,生成式AI模型所需的数据一般是从互联网上搜集的,且通常未经所有者许可,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笔者发现,有些社会工作者的文章内容借助了生成式AI技术,尽管语句似乎流畅完整,但语言表达空洞,也不是写作者真实的意思和逻辑表达,这种做法非但不能够协助大家学习和进步,反而阻碍了能力提升,背离了机构将写作作为一种能力对学员进行培训的目标,也违反了诚信原则。

▲在协作者团队能力建设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参与式共创方式讨论、分析、梳理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与需求
无论什么社会及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工作者始终要在专业伦理要求下开展最合乎服务对象需求的有效服务,摒弃侥幸和投机心理,珍惜学习和成长的每一步。
作者:潘愉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