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着眼全局、立意高远、导向鲜明。烟台市芝罘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和工作指引,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干攻坚克难,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绘就基层治理“新风景”。
以机制创新为引擎
用好提质增效“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利益结构的复杂性、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相互交织,对基层治理服务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芝罘区紧抓基层治理创新、强化信息支撑、整合资源力量,织密织牢基层治理服务连心网。一是延伸服务链条,优化架构强根基。创新建立“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五级治理架构,将12个街道156个社区划分为1871个网格、23766个楼栋,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作用,切实将服务搬到居民“家门口”。二是强化平台支撑,一网通办提质效。搭建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整合40余个部门100余项业务,汇集46万房屋、90万人口及50余万综治信息,打通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壁垒,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流程贴心服务,累计服务群众19万余次。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真抓实干解民忧。全周期构建“精深打捞—精细分流—精心设计—精准实施—精确评估”“五步闭环”民需项目服务体系,建立《芝罘区服务型社区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累计开展为民服务事项2000多个,惠及群众50余万人,居民幸福感更足、获得感更强。
以队伍建设为支撑
打造善治善为“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建好建强队伍力量是激活基层活力的必然要求。芝罘区创优“头雁领航—强雁带动—群雁齐飞”全链条社区工作者培训体系。一是抓领头人培优,打造忠诚担当的“头雁队伍”。聚焦“研学、实干、评述、补缺”四个要素,靶向发力,搭建书记“研思汇”平台头脑风暴凝智慧,成立书记工作室实干笃行增实效,开展书记述职评议会比学赶超提干劲,实施“三谈四送”(街道领导每月和社区书记谈思想、谈问题、谈落实;街道干部下沉社区送党建指导、送业务知识、送政策宣讲、送廉政教育)补缺蓄势强能力,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300余次,打造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善于创新、事争一流的头雁队伍。二是抓“后备军”培养,建设素质过硬的“强雁矩阵”。建立芝罘区社区治理实践基地,精选近300名优秀人才组建后备人才库,并分批次组织优秀人才到社区治理实践基地开展小班额、全脱产轮训,建立跟踪管理档案,推行导师帮带、“轮值书记”机制,淬炼后备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的“真功夫”,蓄好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源头活水”。三是抓服务力提升,培育骁勇善战的“群雁集群”。实施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将社区工作者培育纳入区委党校总体培训计划,深入开展“千名社区工作者进党校”“社区大讲堂”等系列培训活动,建立全科能力证和职业资格证“双通关”认证体系,目前芝罘区“全岗通”能力测试合格率约95%,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持证比例约60%,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以多方联动为抓手
打好协同聚力“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基层和谐稳定的核心关键,是让社区多方主体真正“走”出来、“聚”起来、“动”起来,将分散的各方主体连片汇聚成大力量。芝罘区立足居民需求,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一是调动多方主体,聚力共建惠民生。深化“五社联动”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473家社会组织为载体,1000余名社会工作者为支撑,20万实名注册志愿者为依托,20余支社区慈善基金为补充,多方聚力为社区治理微创投项目孵化、困难群众帮扶救助等保驾护航。二是打造“阳光17议”,推动共治促和谐。打造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阳光17议”民情议事体系,成立社区协商“智囊团”,每月17日社区有关协商主体围绕争议事项共同商议,建立“群众提,群众议,群众评”的良性机制,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协商7500余次,为民解决实事6300余件。三是开展“邻里节”,实现共享焕活力。聚焦打造“熟人社区”,连续举办十一届社区“邻里节”,累计创建“邻里欢聚”谈心会、“十佳互助邻里”等特色品牌150余个,举办“邻里宴”“我的家风故事分享会”等系列活动6000余场次,参与人数近50万人次,推动社区“陌邻”变“睦邻”,逐步建立互知、互敬、互帮、互信的新型社区邻里关系。
来源:《中国社区报》6月28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