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有个人
这个人呢,没有具体的年龄,没有具体的性别,没有具体的居所。
有一天,这个人“生了病”,来找医院求助,当然,这人一直觉得这医院跟自己一样,都有点怪怪的
这人像一团影子一样,飘进医院的大厅,前台接待的护士一看,面前是团黑乎乎,飘忽不定的东西。也没细想,对着影子说:“先去挂个号吧”。
这人一听大为不满:我是啥情况都不问就让去挂号,未免太敷衍了?
护士见状不紧不慢的说:对所有的病人,都有类似的“治疗模式”,一共有六个阶段:挂号、门诊、治疗计划、治疗、复查和出院。(这里可以对应社工的通用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觉得这六个阶段你大约是会经历的……
人影无奈的晃到挂号处(接案),对里面的人说:“您好请给我挂个号”
要挂哪个号,麻烦自己填一下,窗口里面传来一个声音。
接着递出来一张挂号单,“那人”发现表格只有三个框:这三个框分别为“年龄”、“特殊人群”、“场所”。
人影见状觉得非常恼火:
“这是我看过最简单的表格,填这样的表格如何能够让我知道要去哪个科室?”
挂号窗口的人不紧不慢的说,你试试填一下就知道了。
人影试着拿着挂号单,半信半疑地在第一个年龄框里随便填了一个数字“10”,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个表像有魔法一样生成了很多新的文字,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的文本框,挂号单的抬头科室变成了“儿童社会工作”,人影把数字10擦掉以后,又试着在年龄框里填了65,表格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老年社会工作”。
人影接下来在特殊人群的框架里填了“妇女、残疾”等,表格又变成了新的形态,“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看见那团黑黑的人影几乎在窗口外玩起来了,窗口里面的人提醒:“后面还有人在排队,麻烦您把第三个框填好以后就可以去门诊就医了”
第三个框是“场所”,人影以为是填家庭住址,于是把xx城市xx街道xx社区xx栋xx门牌号,填了进去。没想到填了以后什么变化都没发生。
人影正疑惑的时候,挂号处的人提醒到,第三个框让您填的是您的“病”是在哪里得的?而不是指您的的家庭地址。
人影想了想,发现自己的“病”好像是因为家庭矛盾产生的,想到这里挂号单的抬头变成了“家庭社会工作”,又想到自己可能是在学校遭遇了“霸凌”,挂号单马上变成了“学校社会工作”,不对,他又想到了社区物业矛盾的问题,抬头变成了“社区社会工作”,想到了在上一个医院遇到的不愉快经历,抬头变成了“医务社会工作”,想到了自己遭遇了职场pua,挂号单马上变成了“企业社会工作”
挂号窗口的人看着这人影不断变化着形态,手上的表格不断的转换着格式,忍不住问了一句,“您填好以后麻烦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句话仿佛一下点醒了这个黑影,他突然愣住了,开始喃喃自语……
“我是谁……我要签个什么样的名字”?
“我知道了”,人影大喊一声
不是我究竟是谁,而是我们究竟是谁(原来这个人影是一群人叠加起来变成的)
我们有一个总的名字叫——服务对象,但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原本黑色的人影,开始慢慢分离,慢慢的形成“红黄蓝”三原色的三排人影。仔细一看,这三排人影也分别是很多人组成的。
分出来的红色的人影说:我们是社工的服务对象,我们是按年龄来分的,我们是“儿童、青少年、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
分出来的黄色人影说:我们是社工的服务对象,我们是按特殊人群来分的,我们是“妇女、残疾……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分出来的蓝色的人影说,我们是社工的服务对象,了我们是按“场所”来分的,我们是“医务、家庭、社区、企业、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黑色的单个人先分成了红黄蓝,又变成了万紫千红的一大群人,有老有小,有男有女,穿着不同的衣服,说着不同的话。
挂号单也从一张变成了一叠,人们排着队挂好了各自科室的号,接下来进去门诊环节(预估),跑到门诊大口,一哄而上……
小小的门诊室一下子挤满了各种“服务对象”,坐诊的是一个老医生(资深社工),医生问大家是什么问题……
奇怪的是无论男女老幼,所有的病人的症状都一样——肚子痛
医生环视了一圈,仿佛把每个人都看透了一样,然后迅速的给每个人都开了单子……
正当大家感叹医生高效的时候,突然有人打喊一声,“不对”!
原来虽然都是肚子痛,但医生给每个人开的检查单都不一样,这下这些病人(服务对象)不干了,大家七嘴八舌道:
明明都是一样的肚子疼,为什么检查的项目千奇百怪的?
医生缓缓的说到,我们行医(做实务介入)有四个步骤,首先了解“病人”的特点,通过特点确定大家的需求……
“您是说看我们的脸色,望一望,看健不健康?”一个病人(服务对象)急切的说。
医生说,远远的望一下你们的脸色,这个只是一方面,也就是了解大家“生理”方面的特征,与此同时我还会深入大家的内心,探寻大家“心理”方面的特征,然后还会看大家身后缠绕的丝线……
“身后的丝线”?其中一个患者喃喃的说……
没错,每个人身后都有或多或少,或粗或系的线,这个是人的“社会属性”,线的多少和粗细可以决定人是否脆弱,是否容易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医生继续说到:“大家是否发现我们这个医院有点与众不同”?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关注大家生理上的疾病,也会注重心理上的问题,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牢固程度。
基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特征不同,大家也会有不同的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家需要进通过细致的检查才能确定,刚才大家拿到的检查单正是我基于大家的特征和需求开出来的……
大家定睛一看,发现有心理ct、社会网络彩超等等……确实跟之前的体检有很多不同……
人们半信半疑地完成了一系列的体检,医生根据大家的体检报告,设计了不同的治疗方案,比如吃药、打针和手术……(这就是实务的第三步和第四部:计划和介入阶段)
这下大家明白过来了,为什么同样是肚子痛,大家的治疗方案是完全不同的……
小孩的肚子痛是因为,脾胃发育没完善,东西吃多了会积食……
老人肚子痛,是因为器官老化……消化系统失衡……
女孩肚子痛是因为生理期到了
残疾人肚子痛,是因为害怕外出,缺乏运动肠胃功能退化
学生肚子痛,是因为厌学和有人霸凌,肚子一痛就不用去学校了……
职员肚子痛,是因为职场压力太大,负面情绪导致了肠胃不适
妻子肚子痛,是因为想让工作狂的丈夫能够关心一下自己
流浪汉肚子痛,则单纯因为没食物吃……
找到了病因(问题),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治疗(介入)了……
但马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医院里的病人越积越多,医生明显是不够用了。
这时候医生宣布,不仅仅开展一对一的服务。除了对个人进行治疗(个案工作),也对有相似问题的人进行团体治疗(小组工作),当然也可以对他们更宏观的环境进行改造以及更高维度的介入(社区、行政、政策)
经过一番操作,人们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病情是否得到缓解,还需要下一个环节的确认——复查(评估)
经过复查(评估),有的人可以立刻办手续出院, 有的人需要观察一下再出院,有的人需要转院(转介)其实还是要出院,这就是“结案”阶段。
但在跟医生(社工)相处久了,难免会有依依不舍的情绪(离别情绪),有的人会故意装作身体不适,好继续留在医院里;有的人会故意顶撞医生(表达自己的不满);还有的人索性连出院手续都不办,就直接回家了事。
得知这一点的医生,给即将出院的病人们(服务对象)组织了几次活动,大家的离别情绪才勉强得以处理好……
出了医院的大门,五颜六色的人们又汇聚到了一起,先是变成了“年龄、特殊人群、场所”三排的“红黄蓝”三原色,然后三原色继续合体,变成了最初那个一团黑乎乎的人影……
人影再次来到医生(社工)面前:“我自己发现你的套路了”
首先,你们有一个六阶段的通用模式(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都可以套用这个模式。
其次,虽然你们有通用模式这个模板,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你会有另外一套工作逻辑——即,一、基于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二、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问题(发现问题)——三、罗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作内容)——四、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从低维到高维:个案、小组、社区、行政、政策……)
“我说得对吧医生”,这个人影说道。
哦,准确来说,你不是医生,而是社工,对吧。
而整本“社会工作实务”,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