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困难时,让我们感到困惑的可以是遭遇困难的这件事,也可以是困难处境中的这个人。如果关注事,我们就会思考因为什么我们做了这件事,我们成了唯一的观察视角;如果关注人,我们就会注意我们在做这件事情过程中到底遇到了谁,他们在哪里与我们的想法不一致,我们的观察视角也因此具有了双人的特征,我们的行动尝试也就具有了双向增能的作用。
设想一下,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时会怎么应对?把周围他人作为自己的“靠山”还是合作者?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际上却是助人服务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关系视角的社会工作探讨的问题。
关系视角的社会工作发现,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越是把周围他人作为自己的“靠山”,就越会想当然地认为周围他人是自己生活的支持者,需要给我们提供帮助。如果没有提供帮助,就会认为周围他人失责,甚至觉得我们的困难就是因为周围他人不肯及时提供帮助而导致的。特别是当周围他人或专业人士也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为自己的这一想法找到了现实依据。
这样,问题也就具有了两面性:一方面让我们感到困惑、痛苦;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有了要求别人给予更多支持的理由,可以得到特别的“照顾”。显然,这种通过牺牲“没有问题”的人去满足“有问题”人的做法,尽管能够暂时帮助我们克服面临的问题,但从长远看,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关系视角的社会工作在整理助人服务的理论逻辑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总是喜欢从单人视角考察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想法其实首先来自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把个人的人格作为我们分析观察的中心。这样,环境自然成为我们寻求需求满足或个人成长而需要适应的背景,周围他人被“背景化”,他们的想法和要求自然而然地消失在环境中,生活中也就剩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人际关系学派(the American interpersonal school)和主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的兴起,学者们发现,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与周围他人的交流,与周围他人关系的好坏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在儿童时期,需要与父母交流;成年后,需要与配偶交流;进入老年,又需要与子女交流。显然,人际关系是我们需求的一部分,只是很多时候这种在儿童时期形成的人际关系并没有被我们意识到。不过,一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挑战,这种人际关系需求就会出现,不良的人际交往关系会加剧生活的压力,从而导致问题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不良的一种表现,只是我们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实压力,没有看到自身在应对压力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需求以及由此恶性循环出现的生活困境。
关系视角的社会工作强调,尽管这种人际关系的考察让我们能够看到问题应对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但还是把周围他人当作留在我们身边并且为我们成长提供单向支持的一种客体(object),视为我们自身需求获得满足的条件。因此,这种人际关系的考察还是采取一种单人视角,导致我们专注于个人的感受和想法,拒绝当下生活场景的变化,不是夸张自己的要求,就是无视周围他人的感受。
为了突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困境,关系视角的社会工作提出运用双人视角审视助人服务,认为一旦我们把周围他人视为像自己一样拥有自身独特生活经验和感受能力的人,就会关注当下场景中周围他人的想法和要求,从自身单向角度的观察中跳出来,转变成一种双向的交流。这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场景中周围他人想法和要求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要求,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互惠关系。
我们来读一读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些篇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我们一旦懂得自己与周围他人是一种相互循环影响的互惠关系,就会明白之所以“后其身”“外其身”,就是为了找到当下处境中往前走的发展道路,不再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想法而忽视周围他人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无私”中看到自己的前行方向,真正做到“成其私”。显然,这种双人视角思维方式的核心是让我们在多个主体(周围他人)的现实生活中合理地理解自己的成长改变要求,放弃一厢情愿的想法。正因为如此,协助他人解决问题也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指导,而是包含了对待他人方式的思维转变,从单人视角转变成双人视角。
这种双人视角的思维方式与单人视角的思维方式到底有什么本质不同呢?我们读一读《道德经》中的第四十八章就会明白。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不同于单人视角总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思考怎么让自己“日益”,双人视角要求我们学会“日损”,在与周围他人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暂时放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听一听周围他人的要求。这样,双人视角通过“日损”让我们逐渐学会摆脱个人自我的局限和曲解,发掘个人的成长潜能。因此,双人视角采取的是一种“损之又损”的“无为”策略,通过“无为”实现“无不为”。
简单来说,双人视角正好与单人视角相反,它需要我们放弃单人视角这种总是希望周围他人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掌控原则,学会运用不掌控的方式与周围他人相处。这样,我们的成长改变就变成了自我的运用和身份重建,不再只关注自己做什么,而是拓展视野,把周围他人作为拥有自身感受和选择能力的独特主体,在相互关联中关注自己做什么。
因此,问题解决在双人视角下就具有了两层内涵:解困帮扶是表,身份重建是里。其间,自我的运用和成长就成了关键,需要我们随时注意审视自己,找到不掌控的问题解决方式。
(本文节选自童敏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漫谈》,经作者授权发布。文内注释略,详见原著。作者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