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前沿

首页 > 动态 > 理论前沿

理论漫谈丨童敏:改变,从学会倾听开始
发表时间:2023-09-14     阅读次数:     字体:【

批判视角的核心是增强我们在特定社会处境中的行动反思能力,协助我们承担起在所处的特定社会位置上的社会改变的责任。因此,在运用批判视角时,服务焦点会集中在个人自决能力的提升上,关注人在特定社会处境中如何改变,而不是哪里存在什么不足。因此,在寻求成长改变过程中就存在两种不同取向的批判视角:不足批判视角和改变批判视角。

人的意识具有强化作用,仅仅揭示社会处境或别人的不足而无法找到解决办法,只会导致人与环境或者他人的对抗。这种不足取向的批判视角不仅不会带来自决能力的提升,甚至还会导致失去自决能力。即使在揭示不足的过程中找到了应对办法,这种应对办法也只是修补式的,并不会增强我们的自决能力。改变取向的批判视角所倡导的批判不是这种不足的揭示,而是另一种批判,帮助我们察觉到特定社会处境中应对行动的可改变之处。只有这样的批判,才能给人带来改变的希望,体会到自身应对困境能力的增加。

显然,改变取向的批判视角所说的批判其实是一种特定社会处境中的行动反思,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①社会性,它是对特定社会处境中应对行动可改变之处的揭示;②反思性,它是对特定社会处境中如何有效行动的反思。因此,改变取向的批判视角所说的批判也被称为批判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它是一种对特定社会处境进行深入考察的行动反思,把影响行动的社会处境也引入审视范围,使我们具有了社会改变的力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人,而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经验层面。

这种对社会处境的审视离生活并不远,需要我们牢记每个人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困境面前需要尝试站在弱势的一方呈现他们改变的意愿,并且注意社会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让我们的行为具有将个人改变与社会改变结合起来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行为就不仅仅是生活困境中问题解决的技术选择,而且是生活困境中社会关系调整的伦理抉择,需要回答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才是更公平、更合理的。任何忽视周围他人要求的行为,即使能够解决问题,也只具有短期成效。其中的一方因为被忽视会成为对立面,阻碍另一方行动的实施。更糟糕的是,一旦我们忽视周围他人的要求,就看不到周围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很容易陷入越想解决问题越与周围环境相冲突的困境。

显然,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没有看到助人服务发生在社会处境中这一事实,导致助人服务的焦点始终集中在受助对象身上,要么强调怎么指导受助对象,要么关注怎么让受助对象成为服务的主导。如果从社会处境出发来理解助人服务,就会发现任何改变都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问题相关方的改变意愿和想法,不是为了寻求问题解决的外部资源,而是帮助我们跳出自身观察视角的局限,学会寻找与相关方一起协同共进的方式,做好伦理选择。因此,可以说,任何社会处境中的行动选择都是一种伦理选择,任何社会处境中的助人服务都是一种伦理实践。

A小区中住着一位赵奶奶,她是从外地来到本地带孙女的,已经在小区待了两个月。她平时与人交流时,由于家乡口音太重,又不会说普通话,别人常常不知道她在说什么。社会工作者小李与赵奶奶聊天,也非常费劲,只能半蒙半猜,好在赵奶奶能听懂普通话。随着交流次数增多,小李大致能了解赵奶奶在说什么。赵奶奶认为,自己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语言不通,导致与其他同龄人沟通起来很困难(小区内有老人协会)。赵奶奶的儿子儿媳整天忙于工作,平时都不在家。赵奶奶每天绝大多数时间只能待在家里带孩子,偶尔带着孙女下楼散步。赵奶奶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些不适应。

小李不赞同赵奶奶的看法,他通过各方面评估认为,赵奶奶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语言不通只是引发其生活不适应的一个诱因,其背后是害怕被人嫌弃,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因而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同龄人交流,导致社会交往缺乏。

如果评估出来的结论与受助对象的看法不一致,社会工作者该怎么办?

助人者的评估与受助对象的看法不同,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我们相信问题解决模式的助人逻辑,就会专注于谁对谁错,想找到“事实”是什么,说服受助对象按照助人者的要求行动。而如果我们采用改变取向的批判视角来理解这样的不同,就会放弃谁对谁错的判断,而是用心倾听差异在哪里,从而找到有效应对这种差异的行动方式。因此,放弃评估、学会倾听,是我们学会成长改变的第一步。

作为助人服务的提供者,也需要协助受助对象学会倾听,让他们能够从单向的评估观察中腾出空间,看到周围他人与自己的不同,理解现实,从而更好地将自己的改变希望与周围他人的发展要求协同起来。

(本文节选自童敏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漫谈》,经作者授权发布。文内注释略,详见原著。作者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上一篇:王思斌专栏丨“大社会工作”格局下社会工作专业性再认识
下一篇:李明专栏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叙事疗法的集体主义原则

Copyright  ©  2023-   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2169号山东投资大厦   电话:0531-68828012   手机:1761581585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人事考试网   中国社会工作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民政厅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