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工作人才薄弱地区的专业服务问题,由此极易陷入“两难困境”——越是需要社工站的地区,越缺乏驻站社会工作者。山东青岛胶州市正是“两难困境”的典型样本。尽管胶州作为县级市隶属经济发达的青岛,但由于远离青岛市区,对社会工作人才吸引力不足。这个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2万人的大县,其中民政兜底对象约1.2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04%,而真正从事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不足120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0.12‰。
绘蓝图: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的战略规划
面对“两难困境”,胶州市双管齐下。一方面采取政社协同的建设策略,发挥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优势。面向社会直聘具备社会工作基础的本土人才,与政府签署合同,由政府发放工资、协调镇街关系,派驻到各镇街社工站,以解决社工站建设效率不高的问题,保障人才培育和服务的持续性。另一方面采取外部专业支持与本土内生力量相结合的社工站运营策略,发挥社工机构自下而上的专业力量优势。
2021年5月,青岛市民政局和胶州市民政局委托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提供专业支持,指导青岛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青岛协作者)承接胶州市社工站建设工作,运营市级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培育和管理驻站本土社会工作者,以解决社工站建设专业程度弱的问题,保障人才培育和服务的专业性。
基于以上策略,胶州市从2021年5月开始筹备建设第一个镇街社工站,到2023年6月,不仅实现了全市12个镇街社工站全覆盖,而且在市级建立了市社会工作专业支持中心,在村(社区)建立了社工室,构建了“市-镇街-村社”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并入选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开展的“协同: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助力计划”(以下简称协同计划)。
打地基:交流互鉴、扎根本土的社工站建设
青岛协作者的成立是政社协同、外部专业支持与本土内生力量融合发展的成果,在学习并引进北京协作者模式的基础上,于2016年12月登记成立。2018年6月,青岛协作者在胶州市开展了建设市(区)、镇街、村社三级社会工作支持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开展试点时,机构达成了三个基本认识:一是社会工作不只是直接服务,还包括为社会治理提供专业支持;二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不是让社区依附于社工,而是通过专业服务培育社区内生力量;三是基层懂专业实务的社工非常稀缺,应该将其从一般服务中解放出来,以镇街为平台,充分发挥其评估规划、服务示范和专业支持的价值,带动当地专业建设。基于该认识,青岛市将市级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命名为“社会工作支持中心”,以“践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赋权增能”为使命,强化同行者、赋能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理念。
2021年,青岛市将社工站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制订了《青岛市镇街社会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社工站建设标准、服务内容、人员设置、资金渠道、工作职责及运行机制等予以规范。《方案》借鉴了青岛市建设三级社会工作支持服务体系的经验和做法,由此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社工站建设模式。
《方案》颁布后,2021年春,青岛协作者率先以专业支持和示范运营两方面的角色承接胶州2个社工站试点建设工作。2022年,胶州市镇街社工站建设全面铺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每个社工站配备2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在市级层面成立胶州市社会工作支持中心,配备由2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和3名青岛协作者资深社工组成的“协同社工”(本土督导),负责12个镇街社工站的专业支持和管理工作,并推出“萤火计划”镇街社工站服务项目品牌,以项目化方式统筹推进各镇街社工站专业服务。截至2023年5月,胶州市12个镇街社工站已完成153个村(社区)的需求评估工作,产出12份调研报告;各镇街社工站根据需求设计形成了14个“萤火计划”专业服务项目;市级社会工作支持中心累计开展专题培训和团队能力建设36次,各类督导服务131次。
筑大厦:政社协同、赋能社区的运营模式
胶州市社工站建设运营形成了“两大建设策略,三个运营体系,四个保障机制,五大系统功能,六项专业服务”的工作模式。
两大建设策略。一是政社协同和专业人才本土化相结合。民政部门发挥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快速动员12个镇街社工站,保障财政资金,有效配置资源;青岛协作者自下而上进行评估规划,搭建专业支持体系,设计服务示范项目。双方遵循行政不干预专业,专业服务于行政的原则,建立起政府行政力量和社会专业力量互动、政社边界清晰、协同推进的合作伙伴关系,保障社工站建设的专业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参与性。二是专业服务和专业支持相结合。社工站既面向民政领域重点人群提供健康服务、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社会融入、权益保障等专业服务,又以服务为实践载体,面向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培训、督导、评估、示范等专业支持,以最经济的手段培育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力量。
三个运营体系。纵向上,从行政逻辑出发构建“市级社会工作支持中心-镇街社工站-村社社工室”三级专业服务体系,以保障社工站服务的运行效率。市级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包含政策制定层面的领导小组、专业指导层面的督导小组、统筹工作层面的管理小组。镇街级社会工作站由镇街社会事务办主任兼任站长,2—3名社会工作者担任驻站社工,发挥专业服务、专业支持的职能。村社级社会工作室由村(社区)书记(主任)作为负责人,由社工站社工培育指导社区中具有服务精神和专业潜质的志愿者担任社会工作员,协调社区各方力量,协助镇街社工站开展工作。
横向上,从专业逻辑出发构建规划评价支持体系、服务创新支持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体系等三个专业支持体系。三个体系分别回应社区服务缺乏专业需求评估,服务资源投放不精准的问题;社区服务缺乏项目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视角,呈现碎片化、行政化和随意性的问题;社区服务过程中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缺乏持续的情感和技术支持、缺乏联动的问题,从而保障纵向三级体系的专业性。
四个保障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民政部门、镇街部门和社工联席会议,为社工站运营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服务联办机制。制定购买服务制度、胶州市镇街社工站评估细则等政策文件,通过三级社工支持服务体系,将各部门、各社工站和各社区的资源整合联动,为社工站运营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立信息联通机制。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辖区资源供给与社区服务需求有效对接,为社工站运营提供资源保障。四是建立项目对接机制。通过开展“五社联动”项目服务,鼓励社工站通过项目化运作,引导各方力量满足社区的多元需求,并通过支持性监测评估,将项目实践与专业支持结合,为社工站运营提供专业保障。
五大系统功能。一是增强评估功能。市级支持中心引领镇街社工站开展需求评估、过程监测评估和绩效评估,促进社工站专业服务科学发展。二是增强培育功能。启动为期3年的社会工作基础人才助力计划、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助力计划和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助力计划,培育本土人才,促进社工站服务力量持续发展。三是增强整合功能。开展“五社联动”项目对接服务,发掘和整合辖区内外服务资源,促进社区广泛参与。四是增强督导功能。通过日志书面督导、每周小组督导、每月封闭式团队能力建设等督导服务,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技术、情感等支持,促进社工站专业发展。五是增强创新功能。围绕重点需求和难点问题,设计开展专业服务,打造品牌示范项目,并开展行动研究,总结本土专业案例和经验,促进社区治理与服务模式创新。
六项专业服务。镇街社工站面向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等六个领域,开展“萤火暖民心”救助服务、“萤火照桑榆”老年人服务、“萤火伴童长”儿童服务、“萤火伴你行”志愿服务、“萤火汇星河”人才培养等系列品牌服务。市级支持中心通过“六个统一”(统一工作规划、统一人才培育、统一工作任务、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工具、统一监测评估)统筹支持镇街社工站做好六大服务,切实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作者:李涛 刘萍 孙莉 宋娟
单位:青岛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9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