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积极呼应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制,推动全市社区社会工作快速发展。
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威海市近年来不断强化政策引领,优化社会工作发展环境。
2014年威海市出台《“威海和谐使者”选拔管理办法》,明确将“威海和谐使者”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在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可享受500元的政府津贴等优惠政策。
2015年,威海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18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在职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考取助理社工师、社工师职业水平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一次性奖励。
2016年,威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取得社工师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增加200元补贴。
2018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提升威海英才计划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将“威海和谐使者”评选人数由20名左右,增加到30名左右,每人每月享受的工作津贴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
2020年,威海市民政局联合市扶贫办、发改委出台《关于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进行信用管理的实施方案》,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活动纳入全市信用体系建设。
2021年,威海市民政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出台了《威海市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对社会工作站的功能定位、服务场所、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和目标数量等予以明确,并在全省率先实现72个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进了威海市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工到环翠区张村镇开展社会工作和慈善政策宣传活动
持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
为促进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自2012年以来,威海市环翠区政府和社会工作服务团队签订30万元社会工作服务购买合同,开启了威海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先河。2016年开始,威海市级每年投入不低于2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022年,按照每个社工站每年补助资金原则上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推进镇(街道)社工站建设。
多年来,威海市先后以公益创投、政府扶持、服务补贴等形式促进公益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2022年,68个社会组织获得292万元资金支持,服务项目涵盖创新基层治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关爱特殊群体、助力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在创新社会管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化运行奠定了基础。

▲怡园街道卧龙山社区,社工正在开展“惠童成长”儿童服务项目
整合多方力量开展基层治理
近年来,威海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与传统社区工作、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相结合,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社区服务。
从2017年开始,威海市持续推进四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市、区市建社会组织孵化园(创业园),在街道(镇)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建社会组织服务室。通过几年的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育良好。
威海市将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社工机构和具有丰富理论与实务经验的高校教师、一线社工引入社区,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贴近群众的优势,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共建单位为补充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利用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协同,实现多元参与、共同治理。
社区志愿者来自居民、服务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威海建立“社工引领社区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协助社工”的机制。目前,全市72个镇(街道)、201个社区都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工作,实名注册志愿者达83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达4200多支,形成了完善稳定的志愿服务体系。
此外,威海还制定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规范,通过服务、评估质量标准促进了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作者:荣方 威海市民政局政策法规科副科长 )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