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被同事嫌弃并且他因此离职了。”认识多年的一位督导很懊恼地跟我说。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督导上过教练式领导力课程后,觉得用发问促进同事思考是很好的方法,对方又是资深的同事,工作多年也略有私交,因此便在一次个案研讨上采用了发问的方式。同事提出困惑,督导问:“那你觉得呢?”
同事直接面露不悦说:“我就是不知道才问你啊!”督导心想同事一定有想法,只是还没说出来而已,于是继续努力发问:“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你怎么想呢?”
同事便不耐烦地直接怼了回去:“我看你是当督导当久了,远离现实了是吧?个案讨论不就是要督导指导我们该如何做吗?不然干嘛研讨,我自己做完写记录不就结案了?”
督导没想到同事反应会这么激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他又不擅长处理情绪,于是只好笑一笑打了个圆场,赞美这位同事已经做得很好了,就赶紧结束了这场个案研讨。结果同事带着微怒的情绪离开,几周后就提了辞呈。而且离职面谈时直接坦言,认为督导没有支持他,需要建议时什么都不给,既然感觉不到督导的实力,那不如去别的单位跟有实力的督导学习。这位督导也算有涵养,当面很客气地表达了歉意,也祝他在新的工作中能有好的发展。即便如此,督导心里难免感到窝火,今天终于能一吐为快,并且想要解开这个心结。
“老师,我到底错在哪里?我想要引发他思考不对吗?我相信他是有想法的不对吗?我确实也担心给出的意见不够接地气。可毕竟那是他的个案,所以我才想多听他说一点儿,而且我也真心觉得他做得不错,赞美他反而被认为自己没实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他深锁眉头,极其委屈地看着我。
“你真的想知道?有时候真相会是当头棒喝喔!”认识很久了,我知道他是有成长思维,即使痛苦也仍然愿意学习的人。
“喔?听您这样说,我真是有不对的地方。您说,我一定改。”他拿出笔记本。
“我们先回到最初的个案研讨,你同事需要的是什么?”
“需要……他需要我给他建议。这个他反复说过,挺在意的。”
“而你并没有回应他的需要,只是持续地问他问题,对吗?”
“嗯。”
“当他开始不高兴,直接说你不接地气,还说既然如此何必开展个案研讨,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什么?”
“这……我没想过,他不就是因为想要建议没要到而生气吗?您的看法呢?”
“我认为这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有魄力、有主张的督导,即便可能不接地气,但也能够整合经验给出一些干预策略。你觉得呢?”
“喔……这我真没想过……难道他希望我强势一点儿?我一直以为带同事要尊重和客气,他们都是很有主见和能力的工作者啊……”督导一边思考一边喃喃自语。
“那我再问个问题,如果他们都如此有主见和能力,你凭什么能当上他们的督导呢?”
“我……我的服务经验也很多啊,而且我做了很多行政协调工作,这都是他们不愿意做的,所以当初大家都有资历,可是没人愿意做督导才推选我出来。”
“所以你当上督导是因为你更愿意做行政工作,而不是因为你专业能力更强,你的意思是这样吗?”
“好像有一点是这样的……可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样……这……一时还真的很难说清楚。”督导陷入思考。
“那我跟你分享我的观察,不一定对,就是一种直觉,仅供你参考。”
督导坐直身体,认真听着。
“从你刚才的描述中,我看到的都是你在想‘你要做什么’,但是‘他当下需要的是什么’,好像是在你注意力的第二顺位。”
“哎呀,您说得太对了,我怎么没有想到?”他猛一拍大腿,接着又说:“我就一直感觉这中间有什么环节是我忽略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怎么气成这样,原来我只是想着我自己要怎么做,忽略了可能他需要的跟我想的不是同一件事……”
(作者系清华大学NGO管理研究所博士,中国台湾非营利组织领导力发展协会顾问,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广州市社工协会督导培训讲师,国际教练联盟教练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