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实务探索

首页 > 动态 > 实务探索

实务技巧 | 七招引导心智障碍者更好参与服务
发表时间:2023-12-29     阅读次数:     字体:【

心智障碍者通常伴随着智力低下、认知缺陷、记忆不持久、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思维能力弱等特点,因此社工在引导这类服务对象参与服务时应更加注重耐心和技巧。笔者结合多年残障服务经验,谈谈在为心智障碍人士提供服务时,应该如何积极地引导服务对象参与服务,从而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1.趣味性的服务氛围

由于服务对象心智的特殊性,通常他们难以长时间专注地参与服务,因此,社工在提供服务时,持续的服务时间不宜太久,建议控制在1小时左右。同时,社工的服务设计宜轻松、有趣,可结合游戏、故事、闯关、剧场、竞赛等方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对于环境的布置社工也可以花更多心思,环境温馨、颜色鲜艳、多样的辅助道具等视觉上的氛围营造,有助于服务对象更好地参与其中。



2.平等式的参与机会

为每个服务对象设置平等的参与机会至关重要。通常,社工会有意无意地更喜欢那些积极、外向的服务对象,而忽略那些沉默、不积极、不配合的服务对象,这无形中造成了社工可能更多地将关注重点放在那些看起来比较“配合”的服务对象,出现活动热烈、气氛良好的假象。而事实上,那些看起来“不配合”的服务对象更应该是社工关注的重点。


社工可以适时调整规则,让每个服务对象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比如,在开展服务的就座方式上可以选择圆形或弧形的就座方式,而非“上课式”的分排就座,让每个服务对象与社工的距离都相同,避免一些服务对象有意无意地“逃离”活动现场;又如,社工在引导服务对象参与时,可按照每个组别的组员轮流参与的规则进行,而不是通过举手发言。这样,社工有意地设置和关注,可以让服务对象尤其是一些更需要关注的服务对象能够得到参与的机会。



3.参与式的互动方法

社会工作服务不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更不是上下级“管理”和“执行”的关系,更多时候是一个趋于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和引导过程。在为心智障碍者开展专业服务时,社工需要多尝试使用支持性、引领性和引导性技巧,并注重参与式的互动方法,比如采用示范、情景模拟、观察、实操等方法,让服务对象在有趣的参与中达成服务目标。



4.可视化的辅助工具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所使用的辅助工具应尽量可视化,比如,多使用图片、视频、实物等辅助道具,减少一些文字,让服务对象的听觉、视觉等多感官同时得到刺激,帮助服务对象认识或理解一些未知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服务成效。



5.工序化的操作流程

心智障碍者的认知能力有限,思维能力相对简单,记忆力较弱且不持久。常人看起来简单的事情,于他们而言却可能难以掌握。因此,社工要善于运用工序化的操作方法来辅导服务对象,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工序化,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一连串完整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可执行的步骤,在教授或引导时,按照一个个步骤逐一巩固加强,直到服务对象完全掌握。这样,社工能清楚知道服务对象具体在哪个环节薄弱,使之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




6.简洁化的语言沟通

直接、简洁、指令清晰的语言能够提高与心智障碍服务对象的沟通效果。社工应避免使用一些复杂、冗长的语句,对一些能力非常弱的服务对象,宜多使用封闭式的问话,避免使用“怎么样”“如何”等开放式句型。同时,在语速方面,社工应该用比与常人对话稍慢的语速,语调尽量抑扬顿挫,可以配合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7.重复化的练习原则

为心智障碍者提供服务时,社工应该遵循“小步慢走,多重复”的原则。首先,每次服务内容的设计相比肢体、精神类残障人士容量要少一些。其次,服务节奏相对其他人群要更慢,避免“填鸭式”的服务方式。最后,服务内容要不断重复,通过多次练习强化服务对象的记忆,进而提高服务成效。



作者:刘远超 彭柳燕

单位: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11月下刊


 
上一篇:梁建雄专栏丨母亲因女儿夜归而持续焦虑,社工用几个提问来缓解
下一篇:震后心理应激反应的4个阶段及应对措施 | 社工课

Copyright  ©  2023-   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2169号山东投资大厦   电话:0531-68828012   手机:1761581585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人事考试网   中国社会工作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民政厅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