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实务探索

首页 > 动态 > 实务探索

梁建雄专栏丨母亲因女儿夜归而持续焦虑,社工用几个提问来缓解
发表时间:2023-12-29     阅读次数:     字体:【

小雯是我任驻校社工时接触的个案。当时,小雯就读初二,一向品学兼优的她却突然经常迟到和旷课。虽然她在学校的其他行为表现暂时没有问题,成绩也没有明显下滑,但为了避免不稳定的出勤影响到她的学习,老师便将她转介给我做进一步了解。


第一次见面,小雯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内向、安静、有礼貌的女孩。对于最近的迟到和旷课问题,她有点腼腆地表示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最近她常跟几个女同学黏在一起,放学后也会到同学家里一起做作业、听音乐和聊天,好几次她都忘了时间,赶回家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为了逃避妈妈的唠叨,她有几次就索性不回家,在同学家留宿,到早上就直接去上学。由于作息时间不稳定,难免影响了她的守时性,有时起不了床就索性不去上学了。

小雯的问题听起来很好处理,理论上只要她加强守时意识,将聊天与玩耍的时间分配好,问题就可以解决。然而,当我提出这样的建议时,小雯却面露难色。细问之下,原来这段时间她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然而即便她有几天准时回家,妈妈对她的唠叨也有增无减。用小雯的话说就是,妈妈好像从她第一次不按时回家开始,就一直在迭加对她的不信任和控制。最近,只要她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妈妈就会疯狂地打电话给她的同学找她,令她非常尴尬。有时妈妈向小雯表示,她因为担心小雯学坏,整天都吃不下饭,也没心思做晚餐。好几次小雯回家后都只能吃泡面。这让小雯很不满意,心里也很不舒服,有时甚至想离家出走,以逃避妈妈的控制与情感勒索。

小雯认真的表达和幽怨的语气,让我知道要尽快协助小雯和妈妈恢复正常、健康的相处模式,否则这对母女的关系和小雯的品学都会受到很大影响。问题是,她的夜归与妈妈的抓狂就好比“鸡与鸡蛋”的关系,要先解决哪个问题才能中止双方的不良沟通循环,实在不好判断。不过,既然小雯说她曾经尝试过改变,却遇上妈妈的变本加厉,我便决定去了解一下小雯妈妈的想法,看看如何协助她调整与小雯的关系。


几天后,我与小雯的妈妈见了面。40多岁的她身型瘦削,说起小雯夜归的情况时,她愁容满面,哽咽着说:最近一直在提心吊胆地生活,每天都怕小雯夜归甚至不回家,一方面担心她的安全,另一方面怕她学坏。担忧之下,她终日茶饭不思。对于一向乖巧听话的女儿突然变得叛逆,她感到既无奈又不解,若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她真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显然,这位妈妈的焦虑已经影响到其身心与社会功能的发挥,我觉得在这时给她建议或与她理论,作用应该不大。思考片刻之后,我问了她几个问题:



“你说怕小雯夜归主要是担心她的安全和担心她会学坏,但目前看来她只是喜欢跟几个女同学在一起,学校也反馈说小雯的成绩与行为没有明显退步,那你认为你还需要担心吗?


如果你仍然担心,那我想问,万一小雯以后都选择较晚回家,你会如何处理?你会继续用现在的方式去管束她吗,比如打电话给她的同学找她,不吃饭甚至什么都不做来等她,以及唠叨、责骂她?


你认为如果继续那样做,小雯会不会早点回家?如果你认为那些方法有效,那之前为什么小雯没有早点回家?如果事实证明那些方法没用,那你还要继续那样做吗?”


当然,这些问题我不是一口气问小雯妈妈的,而是在面谈过程中有几个她特别激动的时刻,我才用这些需要她思考的问题来缓解一下她的情绪,让她从难以控制的焦虑中走出来。小雯妈妈面对我提出的这些其实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具有教育性的反问句),最初是装作听不到,后来带点无助地反问我:“那我可以怎么办?”对此,我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建议她先停止做那些无效的事,多做一些小雯喜欢吃的菜吸引她回家吃晚饭。我告诉她,如果她能做到,我会给小雯正向的反馈。对于我的这些建议,这位焦虑的妈妈算是接受了。


一个星期后,我与小雯再次面谈。当我问起她最近妈妈有没有什么改变时,她说妈妈似乎没那么烦了,这几天她都试着早点回家,最晚的一次是晚上10点左右,到家后妈妈抱怨几句就端出她最爱吃的烤鸡翅和玉米汤,然后她就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其间妈妈虽然仍有唠叨,但她也没听进去。我回应说这样挺好的,鼓励小雯继续努力准时回家,并且承诺会继续跟进她妈妈的情况,增进双方的了解。


带着个案小小的进步,我满怀信心地再次约见了小雯妈妈,打算肯定她的改变。可是,她一见我,就表示其实自己最近忍耐得很辛苦。虽然她也注意到,随着自己的改变,小雯的确每天都回家睡觉了,而且有两天晚饭前就回到家,但这微小的进步并没有令她心情变好。尽管她很努力地坚持正常做饭与做家务,却依然每天从下午6点就开始焦虑,甚至到睡前都在担心次日小雯又不知会怎样。

面对这位持续焦虑的妈妈,我问她:“如果从明天开始,小雯突然回到初一时的状态,每天下课就立即回家写作业,跟你们一起吃晚饭,晚上10点半就上床睡觉,那你应该就不会每天焦虑了。那么,到时候你会做什么?”

面对我突如其来的问题,小雯妈妈一开始当然是跟我争论,说不可能发生那样的好事。我说,那只是个假设,她只需要认真回答就好了。十几分钟的沉默之后,她终于回答说,若真有那样的好事,她会去探望小雯的外婆。原来,自从小雯夜归,她因为太担心且情绪不好,已经3个月没去探望自己近80岁的母亲了。而以前,她每个星期都会去探望母亲一两次,帮她买点东西、带她去餐馆吃饭,有时还会叫上姐姐一起去。这时,我很认真地对小雯妈妈说:“那能不能请你明天就去探望你的母亲?否则,你的母亲会因为她无法控制的外孙女的事情,无辜地失去了女儿的关爱。小雯最近已经有点进步了,我相信她的情况不会突然变得太好或太坏,而你的母亲已经年纪大了,非常需要你的探望,不是吗?”小雯妈妈想了想,算是同意了我的说法,承诺次日就去探望老母亲,条件是让我继续辅导小雯。而辅导小雯是我的责任,我当然会同意。


后来,小雯妈妈跟我又见了几次面,她开始恢复每星期探望母亲两次,并且如以前一样为母亲张罗一些家中事务。慢慢地,小雯妈妈觉得自己的情绪似乎改善了,即使小雯还是有时夜归,但只要知道小雯是在同学家,她就会自己看电视或跟姐姐通电话聊天,等小雯回到家就给小雯热好饭菜,小雯吃完她就睡觉。有几次小雯很早回到家,她问小雯原因,小雯说,跟同学聊了这几个月,有时都觉得没什么可聊的了,如果那天没有要一起做的作业,就宁愿早点回家休息。小雯妈妈觉得,小雯的情况应该是稳定下来了,便向我表达了感激,并且同意我结束个案。


个案故事就写到这里,下面来总结一下这个个案带给我们的一些学习点。


价值与态度反思:


1.青少年处于既有力又无力的阶段。有力是指他们可以用已经强健的身体,自由地决定是否做一些事。但他们在社会角色上是无力的,所以他们的自由仍然受到很多限制。当他们的自由意志与成人的规范相冲突时,他们很容易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就如小雯在妈妈眼中是“变坏了”一样。然而,作为社工,我们必须警觉这种负面标签的来源,协助青少年案主走出它的影响,让他们与主流价值相适应并共存。

2.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父母争夺权力。例如小雯这个年龄阶段,需要获得朋辈的认同,她可能想要更多地与朋友在一起,有时甚至为之废寝忘食。她的夜归与妈妈的抓狂和情绪勒索行为,其实是一种互相争取控制权的斗争。小雯认为自己长大了,需要且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跟朋友在一起,而妈妈明明说不出女儿“变坏”的表现,却要求她变回以前的样子。我作为坚信后现代理念的社工,选择了协助小雯妈妈“非标签化”小雯的问题,并且协助她看到小雯的行为是源自需要。因此,我为个案制定了可行且母女双方都能接受的目标,令个案在短时间内获得进展。


知识与技巧学习:


1.在小雯的个案中,虽然转介人是老师,但渴望她改变的其实是她的妈妈,因此,小雯妈妈才是我的案主(案主=寻求改变的人)。改变的目标人物主要是小雯妈妈,其次才是小雯,因为我判断小雯妈妈的焦虑表现是令小雯夜归问题加剧的原因。小雯作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个案中扮演了“转变促成者”的角色,或者说,她是我在个案中的盟友,她用一些小改变支持了我对她妈妈的介入。

2.社工处理青少年行为偏差个案,通常都要处理“推”和“拉”两种力量。例如,小雯向外走的拉力是朋友的陪伴,而推力是妈妈的唠叨与抓狂。小雯的朋辈都是好学生,这种拉力本来是很好处理的,只要社工协助小雯做好行为改变计划就好,但问题是,小雯妈妈的焦虑表现导致小雯想逃避和反抗。因此,在个案服务中,我必须将小雯妈妈的推力减少,才可以让小雯的行为回到正轨。

3.我在第一次面谈中问小雯妈妈,如果她做的是有用的,小雯为何又没有早点回家。其实我用的是现实治疗法的一个治疗性问题,即“你在做的事带来了你想要的效果吗”,目的是让案主思考自己行为的有效性,若自己的行为是无效的,就要重新考虑采取其他有效的行为。而我在第二次面谈中问小雯妈妈,万一小雯改天就变回以前那样按时回家,她会做什么。这用的是寻解治疗中的神奇问题,目的是为案主找到不一样、有可能有用的行为出路。不过,现实治疗法与寻解治疗法的理论与具体操作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此处不赘述,大家如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

(作者系香港资深社工、佛山市新里程社会工作评估中心首席督导,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课程导师,著有《教你做个真社工》《禁毒社工大小事》)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上一篇:实践丨看社工站“1+1+N”模式如何织密困境儿童关爱网
下一篇:实务技巧 | 七招引导心智障碍者更好参与服务

Copyright  ©  2023-   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2169号山东投资大厦   电话:0531-68828012   手机:1761581585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人事考试网   中国社会工作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民政厅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