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金句
小组工作准备阶段的招募,不仅仅是为了凑足人数。招募面谈,也不是只为了发现合适的组员,更是为了发现组员的“不一样”,从而为开展小组后的差异化服务做好准备。
督导:
今天想要讨论的议题是什么?
社工(急切地):
我们最近在一所小学做小组工作,想和您讨论带领小组的一些技巧。
督导:
可以啊,实践出真知,结合实务工作讨论专业知识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社工(纠结地):
是这样的,我在开展小组活动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同学比较特殊,他跟不上我们小组整体的节奏。刚开始,我反思是不是我带领的小组节奏有点快,所以我就调整了难度。但几次活动之后,我发现其他组员都是能跟上节奏的,只有他不一样,他的反应速度就是会比其他同学慢。最近一次,他跟别的同学发生了冲突,原因是他玩游戏没有跟上,别的同学开玩笑地说了几句,他就觉得那个同学在嘲笑他,反应有点过激。后来我们劝阻了,冲突也算是处理了,但我们担心接下来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办?这个同学是不是不合适参加这个小组?可以让他离开小组吗?
督导:
哈!你提出好多问题,好像还有挺严重的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你们开展的是什么性质和内容的小组?
社工(笑了,放慢了语速):
是一个促进同学人际交往能力的成长小组,是学校要求的,算拓展课小组。小组一共12个组员,一个星期开展一次活动,延续整个学期。
督导:
这是一个长程小组了。12个组员是招募过来的,还是学校老师推荐过来的?正式开展小组之前有面谈环节吗?
社工(噘噘嘴):
没有面谈环节,因为学校是直接把开展小组的消息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然后学生去报名。这12个组员是主动报名的,当时也只有12个人报名,刚好够开一个小组。
督导:
我们来讨论一下,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一个小组?
社工:
小组成员要有一定的共性需求吧,但这在我们学校实操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报名机制不一样,我们不能单独招募组员,必须融合到学校的课程中让学生去报名才行。
督导:
学校提供了招募机会,学生自愿报名,说明他们是有共同需求的。组员面谈可以在报名之后进行。你们没有面谈,是因为觉得12个人不多,正好够开一个小组吗?
社工(低下头):
我们是担心人少了不好,而且项目的服务评估也有人次的数量要求。
督导:
哈哈!这是现实困境,我们也需要理性地核算。但是,小组工作准备阶段的招募,不仅仅是为了凑足人数,还有更多的意义,所以,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考虑。你们想想,面谈可以了解什么呢?
社工(想了想):
了解他们参加小组的目的或想法?
督导:
是的,还可以提前了解到是否有比较特殊的同学。之前报名时,你们只是看到一个个名字,而面谈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他的外形、言谈举止到他的反应、情绪和个性特征,都可以直观地观察到。
社工(点头):
面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介绍开展小组的目标,看是否和他的个人意愿匹配,对吗?
督导:
是的,我们要向每一个组员澄清小组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组员。对方是否适合参与这个小组,是要相互考量的。虽然小组有一个招募成员的公开信息,但是每个组员可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能还有组员在这个公开的议题上曾遇到过什么特别的困惑,那他一定是带着个人意愿来的。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后续落实和调整小组服务方案,因为小组不仅关注共性问题,也关注每个成员的个性需求。
社工:
那面谈是不是为了发现不适合小组的组员?
督导:
小组工作准备阶段的招募面谈,不是只为了发现合适的组员,更是为了发现组员的“不一样”,从而为开展小组后的差异化服务做好准备。
社工(有些疑惑):
怎么准备呢?您能说得更明白一些吗?
督导:
比如说,在组员面谈中,发现有组员在对话中的反应、对一些内容的理解更慢一些,你会怎么理解他的这种表现呢?
社工(有点迟疑):
他和别人“不一样”?
督导:
你认为这个“不一样”是他的特点,还是他比别人“差”,要嫌弃他呢?
社工(若有所悟):
哦,应该不是“差”,是他有自己的特点!
督导(笑了):
是的,他是有自己特点的组员。他主动报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他是有小组共性需求的,符合你们的报名要求。至于他的个人特点会给小组工作带来什么挑战、能不能把他纳入这个小组、方案设计包括小组游戏怎样照顾到他的特点等问题,至少在面谈后,你们可以通过内部讨论,看看有没有能力去把控他与其他组员之间的关系建设。如果有能力把控,那就可以把他纳入小组,因为这可能是一个促进他和组员彼此理解和包容的成长机会,况且你们开展的是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小组,更需要讨论“人际交往中如何面对差异”的议题。但是,如果预估到他会因为自身的特殊情况而被同学嘲笑或者被大家嫌弃,而你们又暂时没有能力去处理这种复杂情况,那是不是可以考虑以别的方式为他开展服务?这样既可以保证相对顺利地推进小组,又可以让这个同学获得更合适的服务。
社工(舒展了眉头):
我懂了。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招募成员之后的组员面谈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准备充分了,后续的小组工作才会顺利进行。不过,现在我们小组活动已经开展5次了,要如何处理这个特殊的同学在小组中的情况呢?可以劝他离开小组吗?
督导: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下一次督导就围绕小组特殊成员处置问题来讨论“如何处理小组冲突”,可以吗?
社工:
好的,我们期待和您进一步探讨。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副教授、浙江省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杭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杭州市社会工作站建设督导)
作者:彭何芬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