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是海宁市最大的工业发展平台及新居民集聚区。黄湾镇社工站发挥枢纽型为民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创新新居民服务”为站点特色,聚焦与新居民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企业、社区、家庭三大场景,打造“益企汇梦”企业社会工作、“益湾客厅”居民自治、“幸福心家园”新居民融入三大品牌服务,助力黄湾镇成为宜居宜业、和美有爱的家园。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优化新居民就业生态圈
“善水益湾·益企汇梦”是海宁市首个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品牌,按照“立足企业、服务职工、面向社会”的思路,该项目构建起以社工站为平台,政府宏观引领支持、社区营造和谐环境、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社会工作联动体系。

▲社工站为留浙过年的新居民职工开展彩绘面具等系列主题服务
项目在14家企业设立社工站的同时,大力培育社工人才、社会组织,研发公益创投项目,优化整合辖区党政、“五社”等资源,围绕融入、关爱、成长、就业、自治等“五大工程”建设,开展本土文化共融、家庭支持、心理疏导、团队建设、能力提升、就业指导、政策咨询、骨干队伍培育等多元立体服务,以点带面,逐步打通“服务输送-资源共享-信息交互”通道。
例如,社工在企业职工聚集的商业街区、人才公寓等场所,组织开展五四青春诗会、蓝印花布非遗体验、职工减压等趣味活动,提高社工服务知晓率;研发实施“福利员工(企业残障职工)增能”“新居民职工文化共融”“新居民子女成长”等特色小组,提高社工服务的精准度;培育反诈、摄影、园艺、编织、调解等十余支企业骨干队伍,增强社工服务的影响力;不断充实新居民职工及其家属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职工自身的发展成长,让其能够安心在岗位上创造价值。
从“涌入”到“融入”,提升新居民自治水平
社区的新居民群体具有流动频繁、构成复杂、需求多元、文化差异较大等特征,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挑战。为促进社区发展,黄湾镇社工站深入辖区内四大社区,大力挖掘新居民骨干,培育居民自组织,营造新居民自治氛围,让新居民从“涌入”变成“融入”,最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擦亮了“益湾客厅”居民自治品牌名片。

▲新居民自组织“益家织物社”成员创作编织作品,后期售卖所得用于关爱社区困难群众
黄湾镇社工站联合社区,通过网格走访、节日活动、慰问帮扶等形式,构建起社区、社工与新居民的沟通桥梁,并从中挖掘积极性强、参与度高的新居民骨干,组建“智囊团”,围绕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反诈宣传、儿童安全等身边事,与社区工作人员、社工一起展开讨论,让新居民能够说事、议事、主事,提升新居民的自治意识与能力。
社工还积极引导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和各类公益行动,提升其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社区凝聚力。以尖山社区为例,黄湾镇社工站培育出社区自组织“益家织物社”,借助社区编织达人的力量,吸纳有同样特长、爱好的新居民妇女加入,并逐步从社工组织引导为主发展成组员每周自发开展编织活动、参与社区公益服务。该组织还积极参与社区“转手爱·助共富”项目,将手工艺品置于爱心商铺,售卖所得用于关爱社区困难群众,实现用双手编织共富新场景。
新居民家庭的幸福和睦关系着社会的安定祥和。为了促进新居民家庭的健康成长与社会融入,黄湾镇社工站积极打造“幸福心家园”新居民融入品牌,联合妇联、司法、“五社”力量,建立“幸福守护”阵线联盟,在社区及企业分设6个“心家园”服务站点,面向新居民提供关系调适、情绪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打通新居民倾诉和求助渠道,守护家庭平安。如,针对家庭教育、婚姻关系等问题,引入优质讲师资源量身定制“幸福清单”,开展社区早教、亲子实践、公益绘画课、幸福婚姻课堂、家风家训传承、家庭反诈等家庭服务,满足新居民家庭深层次、个性化需求,切实服务好“一老一小一新”。

▲新居民亲子家庭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学习传统草编技艺,促进文化共融
同时,社工站还不断招募新居民加入社工站志愿服务队伍,培育“益湾新力量”,打造了“启明星”亲子志愿服务、“益梦宽塘”商业街女店主志愿服务、“童友圈”儿童议事等服务品牌,有效拓宽了新居民社会参与渠道,促进新居民家庭的融入与成长,让他们能够安心扎根在黄湾这个第二故乡。
作者:徐舒晴 朱国伟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1月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