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前沿

首页 > 动态 > 理论前沿

焦若水专栏|乡镇社工站建设要涵养外部支持生态
发表时间:2024-02-05     阅读次数:     字体:【

目前,乡镇社工站服务的主要农村社会成员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群体,这已是客观现实。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镇社工站建设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从资源和社会支持角度来看,乡镇社工站社工的确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然而,如果从资金、信息、人才、技术、艺术多维度的城乡互动视角出发,吸引外来力量“回巢”,涵养乡村振兴的外部支持生态,则乡镇社会工作服务面临的众多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支持“重返乡土”农村居民激活农村发展动力。虽然人口流动已是常态现象,村庄数量也逐渐下降,但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量农村居民仍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我国仍有超过50万个建制村和376万个村民小组。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众多返乡农民、有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农村青年开始由“离土离乡”变为“重返乡土”,通过农业合作社、乡村民宿、农/牧家乐、社区书屋等方式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活力“在世代之间”,众多从故乡走出的医生、教师、律师、干部等城市居民虽几十年“离土离乡”,但从不离心,他们长期关注家乡发展,甚至落叶归根,回到家乡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如何为农村社区中的这些“新居民”宣讲相关政策,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各项支持,关系到农村社区发展内生动力的激活。这也是社工在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引导外来乡村居住人口参与村庄建设。农村人口有农业人口和乡村居住人口之分,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乡村居住人口恰恰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实际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占总人口的比重却高达15%—25%。许多城市居民向往农村的自然景观和低廉的房价,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居住,形成蔚为壮观的“回到土地”运动。这些外来乡村居住人口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给乡村带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和就业增收资源。然而,乡村屋前房后私搭乱建、环境污染、邻里矛盾纠纷等问题仍然突出,沟通平台与议事协商能力的缺乏使得这些问题在一些乡镇尤为尖锐。社工应以协调者的角色,搭建沟通桥梁,通过成立社区协商议事会、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建设村庄小微工业园、打造社区公共空间等方式,引导外来乡村居住人口积极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建设、村容村貌改善、困难人群帮扶等,切实帮助基层化解矛盾冲突,带动村庄建设和增加村民就业收入,增强乡村人口的黏度,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

充分利用数字网络拓展服务空间。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快速推进,数字经济催生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数字乡村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借助互联网经济和技术创新,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就业异军突起,人工智能训练师、乡村创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借助网络赋能乡村发展。一些地区的社工发现,电商发展的圈层互助、效率至上、迭代迅速等特点,与乡村的熟人社会、邻里宗亲等已有社会关系网络恰恰形成了相互嵌入、融会贯通的无缝衔接,不仅突破了地域空间对乡村发展的限制,还突破了乡村产业“内卷化”的困境,使乡村依托网络空前地团结和凝聚了外部资源。因此,社工应积极利用电商和数字经济拓展服务,以有效解决农村困弱人群的就业增收问题。社工还可以通过网络链接公益慈善资源,将相隔千山万水的服务方和需求方联系到一起,使互联网充分赋能支持城乡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拓展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的想象空间。

总之,立足农村社区而不被地理空间所束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缓解乡镇社工站建设的资源限制问题,加之社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巧实力”,就一定能啃下乡村社会工作服务这块“硬骨头”。



(作者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民政部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11月上刊


 
上一篇:胡小军专栏丨社区慈善的意义与使命
下一篇:王思斌专栏丨社会工作部成立后如何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

Copyright  ©  2023-   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2169号山东投资大厦   电话:0531-68828012   手机:1761581585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人事考试网   中国社会工作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民政厅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