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疗法(Psychodrama Therapy)是一种团体性治疗方法,通过参与者具有自发性和创造力的演出,赋予旧角色以新的生命,帮助角色将自我和所扮演的角色相分离并形成角色差距,使参与者从先前的困境中找到更多出路,并重构对事物的看法。
对社区矫正对象而言,心理剧通过舞台演出对旧角色的创伤修复以及新角色的经验学习,可帮其提升自我能力。心理剧疗法中的宣泄情绪、影响认知、激发自发性与创造力等功能,与社会工作的社会化技巧学习和赋能的小组治疗元素等高度契合,可以促进社会工作实务更有效地开展。笔者认为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运用心理剧疗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以剧场角色减缓身份压力。恢复性和回归性是社区矫正的特点,开展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应帮助矫正对象看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优势,从“社会人”的角度学习如何重新融入社会。在心理剧场景下,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参与者在小组过程中定义新的名字、塑造新的角色,或扮演他人故事中的角色,暂时放下自己作为服刑人员的身份压力和戒备,以此为契机,讨论和体会新角色背后的含义,带领小组朝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以“自我探索”催生改变动力。在心理剧疗法中,团体成员需要经过自我探索,触及长期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阻碍其能量生成的东西,从而在表演中起到治疗的效果,这一步对于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恢复来说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外在我和内在我两个角度来引导其分享讨论:从外在的身份角度切入,包括在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等的身份及相应的能力、资源;从内在的个人品质角度切入,可以引导小组成员分享令自己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及体现出来的个人品质。通过内外结合的自我探索,使其发现自己未曾留意的优势和能力,避免“一叶障目”,帮助其唤起回归社会、面向未来的希望。
以模拟场景锻炼应对能力。心理剧是一种体验式的治疗方法,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矫正对象在模拟真实社会的场景下,以体验和感受的方式,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恢复社会功能等。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小组主题和小组成员的需求来推进剧本和场景的设计,如从社交的角度进行人际沟通的情景模拟或从就业的角度进行模拟面试等。在服务推进过程中,当小组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自发性和合作性时,可以引导组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共同合作提出剧本并设计表演场景。如针对小组成员在职场中遇到的困境,通过真实情境的再现,引发团体的思考,群策群力提出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社会工作者需要引导组员将表演中的所思所感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以团体合作提升社交动力。心理剧治疗作为团体治疗性技巧中的一种,能够让小组成员形成一股合力,通过表演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社会功能。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协助小组成员总结表演过程中成功的社交经验,帮助他们转换在社会交往中的被动位置,提升其在现实交往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社会工作者要创造平等与合作的情境,将社区矫正教育从单向的“给予”转变到双向的“参与”。
以全人视角强化反思能力。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心理剧治疗手法时,应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治疗技巧来启发组员转换思维,如角色交换、替身、镜照等,帮助组员跳出狭隘的自我视角,从全人观来反思场景中的自己。社区矫正对象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很容易忽视那些能够支持他们渡过逆境的自身优势和身边资源,并先入为主地将问题归因于自身“失败”“被歧视”等。因此,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心理剧治疗中的全人视角及技巧,引导组员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优势、资源与不足,跳出负面标签禁锢,全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作者:苏祺彦君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