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实务探索

首页 > 动态 > 实务探索

实务技巧 | 陪伴即疗愈:如何陪伴创伤儿童
发表时间:2023-12-14     阅读次数:     字体:【

在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社工常常会遇到经历创伤的儿童个案,他们被暴露在虐待、拐卖、暴力、分离以及忽视等一系列负性生活经历中,情绪、认知及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更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与创伤儿童建立关系是富有挑战性的,而关系的建立始于陪伴。社工如何为创伤儿童提供正向、有积极意义的陪伴体验?笔者结合实务经验进行分享。


1.陪伴的环境:营造安全感

一是检查基本需求满足情况。社工在接触创伤儿童时,首先要关注孩子的生存需求有无满足,比如食物、干净的衣物以及充足的睡眠等,让孩子的身体处于一个较好的状况。


二是明确处境安全不等于情绪安全。对创伤儿童而言,安全的环境除了身体是安全的,还应包括感受、话语和行为等都是安全的。社工应尊重儿童感受,引导儿童表达“什么让他/她感到安全”和“什么让他/她感到不安全”,仔细辨别儿童“感到安全”的关键要素,并建立规则来支持安全的环境。


三是巧用安抚物或安抚动作。观察和寻找能为儿童带来平静的安抚物(如毛绒玩偶、毛毯等)或安抚动作(轻摸头发、拥抱等),当儿童负面情绪被唤起时,可引导儿童使用安抚物或安抚动作调节情绪反应,重获情绪安全。



2.陪伴的关系:赋予控制感

一是提供选项。社工在陪伴过程中可以提供选项让儿童选择,例如选择想要待的房间、想要坐的位置、想要开始的话题等,让儿童在体验多次选择中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不适宜给予过多选项。


二是共创互动仪式。社工可与儿童一起讨论特定的互动仪式,包括打招呼仪式、鼓励仪式以及结束仪式等。如儿童与社工商定用模拟撒花的动作来表示鼓励。独特的仪式有助于社工与儿童较快建立联结,但涉及身体接触的仪式、动作一定要征得儿童同意。


三是设置“暂停键”。社工应本着尊重儿童的原则,在谈话开始前向儿童说明其权利,允许儿童在谈话过程中随时说“不”和“停下”。



3.陪伴的形式:注入力量感

一是发现能力。在陪伴过程中创造参与机会,去发现儿童的优势和能力,做得好的事尽量让儿童多做,重复多次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儿童重获自信心。例如社工发现刚入住儿童福利院的一名打拐解救儿童很擅长整理,便将一同整理楼层公共活动室作为陪伴的一种形式,运用鼓励和肯定等方式不断增强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拥有高价值感的儿童将更有力量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是不说话也能表达。创伤儿童常因年龄小、害怕、焦虑、陌生等原因,在面谈中不愿意开口或者言语表达模糊,表达能力的不足不利于社工对儿童情绪的正面引导。社工可灵活运用绘画、故事、游戏、沙盘等方式辅助儿童表达感受和经验。如在绘制家谱图时,可让儿童选择摆件(人物、动物或者植物等)来代表家庭成员,运用摆件来与儿童对话,协助儿童表达相关的感受和经验。当儿童在情绪表达方面有困难时,这些方法同样可以尝试。如游戏“画出你的感受颜色”,其做法是给儿童一张人形图,让儿童用颜色来呈现人的感受,借助颜色与感受的对应卡片,帮助儿童为自己的感受命名,将情绪问题外化出来。社工在此基础上与儿童讨论应对问题的策略,如问:“当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个小人会由红色变成绿色呢?”帮助儿童发展出应对自我情绪问题的能力。


作者:余虹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6月上刊


 
上一篇:实务技巧丨如何用心理剧疗法开展社区矫正服务
下一篇:老年项目案例丨社工介入,实现适老化改造“私人定制”

Copyright  ©  2023-   山东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2169号山东投资大厦   电话:0531-68828012   手机:1761581585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人事考试网   中国社会工作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民政厅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