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协商议事既是目标,要解决具体的问题,又是过程,是强化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提升居民议事能力、培养居民参与习惯、养成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因此,专业的社区工作者要有这样的专业思维:议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虽然具体的议事结束了,但社区治理过程仍在继续,通过议事发现行动者、培养议事能力的过程是无限的,需要长期坚持。
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协商是一个遵循“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技术创新,需要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群众参与、形成共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规约、决策会变得更加科学,居民的体验感、感受度才会更好。
既然社区协商议事是一个过程,那议事后应该做什么呢?
第一,要完成议事的闭环。议事不仅仅是通过决议决定要干什么事,决议后还要完成一些具体的事务,以形成议事的闭环。一是议事成员要签字,共同认可自己的决定;二是决议要公示,接受各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三是相关材料要归档,以备不时之需,以及接受居民监督。
第二,要议而有行。要指定项目执行的负责人来推动议事决定事项的完成。如果需要人、财、物等资源支持,议事会成员也应积极行动,支持项目负责人完成所议事项。同时,议事会要做好事中监督,对决策事项的重要事务进行监督,事项中的重大问题也应公开披露。议事会负责人或指定的监督员要负责推动事项有序完成。
第三,要对议事会走向进行评估。一是评估议题是否已真正解决,且没有后遗症。有的议题很简单,比如组织一次楼组联欢会,开展好了,议事会就可以解散了。但如果是涉及产权的复杂议题或长期议题,比如加装电梯以及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文明养宠示范社区建设等议题,则需要议事会长期存在。二是评估议事会成员的能力结构。从实践来看,如果社区要向善向好,议事会大体需要长期存在。因此,要评估议事会的能力结构,形成组织发展的长期计划。议事期间,德高望重的长者有必要参与其中,执行力强的年轻人在后续事务中更显重要性,社区规划师等专业性强的议事员在项目执行期间也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当然,议事会是一个自治共治的非法人组织,如果要解散也没有问题,但要征求议事会成员的意见,也可以通过共同表决来决定议事会的未来走向。
第四,要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议事会是一个松散的志愿者组织,任何有利于社区居民和社区发展的事都可以做。例如,可以参与公益项目,或者走出社区参加外部项目活动,也可以和更多的外部机构形成深层次的联动,如加入社区共治联盟等,交流议事感受和经验,共同提高议事水平。当然,不仅限于他益类的活动项目,一些自益类的项目,如一起旅游等,也有利于议事会发展。要鼓励形成常态化的活动机制,有一个开放的讨论群,丰富议事会成员的生活,形成深度连接,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只要大家有深度交流,很多事就可以商量着解决,未必要通过正式议事途径解决。
第五,可以考虑正式组织化。如果一个议事会越议越紧密,把项目做成了可持续的、创新的项目,并在参与过程中提升了能力、培育了骨干,那么就可以注册为正式的社会组织了。上海市徐汇区有个知名的社会组织叫“徐汇区凌云街道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就是在10个家庭主妇参与的环保议题组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不仅服务本社区,还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市。
总体而言,议事会的有效运作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艺术,也是一门专业的治理技术,它有时要用魅力型影响力来达至结果,有时要靠严密的专业技术来取得共识。大家需要在更丰富的治理实践中不断提升议事能力和技术,使议事方法论不断升级。
(作者系上海静安区社邻家社区治理研究院创始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专业导师,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首批高级社工师)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12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