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半,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街道前张岭社区的小广场,总能看到几名志愿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晒太阳。“每天早上9点半就是我们不见不散的约定。”老人笑着说。
前张岭社区现有居民3412户8749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917人。社工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社区里很多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水电气欠费、房屋漏水等突发情况,他们在日常生活、心理支持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密切关注。为此,社工结合社区照顾模式,以独居老人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联动前张岭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和辖区社会资源共同商量制订了“九点半”约定——社区关爱服务计划,通过精细贴心的服务,有效提升了独居老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发现问题
前期走访中,社工发动社区网格长、楼栋长、志愿者对辖区的网格楼栋进行初步摸排,通过收集独居老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发现大部分独居老人孤独感较强,缺乏倾诉和被关怀的机会,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
根据入户探访了解到的信息资料,社工分析前张岭社区独居老人主要存在以下需求:一是居家服务需求。社区老年群体中,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较多,因无人陪伴、日常照料难,日常生活行动较为吃力,尤其是身患基础疾病的老人,各类居家服务需求更为迫切。二是精神陪伴需求。社工在走访中发现社区在老人精神关怀方面存在明显缺口,缺少有针对性的文化娱乐服务。三是搭建社会支持网络需求。尽管社区里有不少资源可为辖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但目前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较为单一,社区养老资源有待整合。
针对独居老人的实际需求,社工计划通过培育孵化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提供关怀陪伴;提高老人的社会参与,促进邻里互帮互助;链接社区资源,增强老人的社会支持。
精准施策
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工联动辖区共驻共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员,组织开展“党建引领+社工推动+志愿者参与+居民互助+社会资源支持”的多元化关爱服务活动,由社区党委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对辖区内社区居民及独居空巢老人进行摸查,及时梳理老人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清单。
陈奶奶的手机欠费了,但她不会在网上缴费;郭爷爷身体残疾,需要协助申请相关补贴;患有失智症且行动不便的张奶奶急需一辆轮椅……面对独居老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社工培育了一支以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网格长、楼栋长、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的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队,通过入户探访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动态跟进其身心健康,接纳、倾听并回应其需求,促进独居老人与社区志愿者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并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服务关系,进一步拓宽社区独居老人的求助渠道。72岁的陈奶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社工和志愿者在开展“九点半”入户探访中,发现老人手捂胸口,眉头紧锁。社工立即联系其家属,一起把老人送往医院治疗,及时避免了意外的发生,保护了老人生命健康安全。

▲社工和志愿者上门探访独居老人
此外,社工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到老人家里开展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陪老人唠唠家常、做做家务。遇到好天气,志愿者还会邀请老人在早上九点半走出家门晒晒太阳,或者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让他们独居不孤单。截至目前,已开展上门精细化服务20余次,包括为患病老人上门理发、陪伴独居老人就医等。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了解到,多数独居老人的子女由于工作繁忙、路途遥远,一年中回家探亲的机会少之又少。“我爸爸听力下降,经常打一天电话都没人接,真是把人急得团团转。”在外地打拼的李先生表示,多年来,独居父亲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自己。根据前期走访和调研,社工了解到前张岭社区共有长期独居空巢老人25户。儿女不在身边,社工和志愿者无法随时上门看望,老人在家发生意外怎么办?对此,社工联合社区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入户摸排、征求居民意见后,链接了辖区移动公司提供视频设备,建立起覆盖独居老人的远程呼叫系统,并在社区居委会设有总后台。每天早上9点半,社工可以通过安装在社区一楼大厅的视频设备,与独居空巢老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了解老人的近况,精准掌握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同时老人的子女也可以随时和老人进行视频连线。
为了不侵犯独居老人的隐私,社工和老人们约定每天早上9点半准时在摄像头前挥挥手,打声招呼。如果老人没有回应,社工就会及时与老人电话联系。独居老人付奶奶今年75岁,儿子常年在外地务工。社工在一次“九点半”视频探访中,发现付奶奶没有按约定时间出现在视频中,等了10分钟依然没有出现。社工立马警觉起来,随即给付奶奶打电话,也没有接通。于是社工迅速组织志愿者立即到老人家中,但是敲门没有反应,再给其子女打电话征得同意后,联合辖区派出所将门打开,发现老人摔倒在床边。社工立刻联系急救中心,并联合志愿者、网格长和热心居民共同把老人抬到一楼,由急救中心送到医院救治。目前,社区通过视频呼叫设备,避免了4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强了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支持网络。
此外,社工还通过辖区共建单位慈善资助的方式,为社区独居老人进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如帮助更换维修老化电线、在门槛处安装扶手,有效预防了独居老人用电安全事故和跌倒事故的发生。
目标达成
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社区已逐步构建起独居老人的生命安全网,并持续发挥支持作用。
一是建立起独居老人居家安全社区支持网络。社工帮助独居老人学习掌握远程呼叫视频联网设备的使用方法,避免在发生居家安全事故时,因无法及时求助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危害。
二是独居老人身体状况得到长效维护。社工组织辖区三局医院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开具适合的药物,由志愿者、社工为老人上门送药。老人们的健康意识有明显的提升,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会主动联系社工和志愿者寻求帮助,由被动安排转变为积极就医。
三是增强独居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社工通过联系独居老人在本地的亲戚朋友,动员他们对老人多加关心和帮助。多数亲友表示每月将至少一次上门探望老人,而且愿意协助老人就医。同时,社工邀请行动能力较强的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助老服务活动,通过搭建互动平台,增强独居老人与朋辈之间的交往。其中有10位独居老人表示平日里也会约新认识的朋友出来聊天、逛公园。如果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家也会通过微信或者电话给予关心和帮助,互助互爱的社区邻里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专业反思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不少独居老人家中存在居家安全隐患,但老人对此并不放在心上,直至发生意外才引起注意。在后期服务计划中,社工和志愿者除了要了解老人的生理、心理状况,还需要对独居老人的居家环境进行排查,发现存在居家改造需求的,要及时链接资源,协助修缮,降低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另外,在社区照顾的过程中,社工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而是应该发挥“经纪人”的角色,通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联动社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帮扶,并了解各方资源能够给予哪些支持,从而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作者单位:冯康杰,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民政局;艾礼存,安康市汉滨区江北街道前张岭社区居委会)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12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