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去探访时,总是想要搞清楚什么是探访。现在很多社工具体工作中所谓的探访都非常简单,甚至是庸俗。经常是仅仅凭借自己的情商、热情去跟服务对象聊天,聊天过程极其尴尬,还有的,聊的服务对象对此很反感。这种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社工的专业探访。
不少社工平常跟服务对象聊天,往往都是取决于服务对象自身的性格,比如宽容、热情,决定了我们的聊天能否成功。但是在我看来,就算是服务对象性格很好,这种聊天也非常失败,因为这种聊天实际上没有为社工的工作做任何有意义的支持,探访之后写出来的汇报也是如此。比如汇报写服务对象很可怜、服务对象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服务对象比较孤独,需要陪伴等。这样一类的探访以及探访记录,都不能为社工后续的工作做任何实际的支持,跟专业的社工工作毫无关系。因为无论谁拿到这样的探访记录,都不能根据这些记录做后续的工作。如果服务对象比较可怜,那我们要做什么工作,可怜他一下?如果服务对象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那我们怎么办,难道是去想办法给服务对象一点钱?那要具体给多少钱支持,支持到多大的程度才算可以?
现在社工去做探访,很多情况下没有标准,不去考虑我们需要帮助服务对象到什么程度。如果要去做一个探访,那么需要在探访前做三个准备:
第一个准备:理论指导。如果你要去探访,肯定也想得到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和需求分析。既然如此,你去探访的时候,是依据什么理论来做探访构架,依据什么理论指导你的探访,比如阿尔德弗尔的理论,或者马斯洛需求理论,不管哪一个理论,它都有几个维度的需求。
所以,在探访之初要根据理论指导,按照理论设计的几个维度来设计访谈提纲。探访要问哪些问题,通过一组或几个一系列的问题,来找到服务对象在某一方面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是想办法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在没有任何理论支撑和指导的情况下去做的。
第二个准备:在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将具体的需求层次设计成精确的表格,把需要层次分成一些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探访之后立马填写。例如,如果你觉得服务对象有生存方面的需求,那么你的访谈设计里边就要包含一些非常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比如吃饭、穿衣、住宿、医疗、出行等;如果你觉得服务对象有社交方面的需求,不要简单的说服务对象比较孤独,说他需要陪伴,一定要有精确指标,说清楚服务对象孤独的原因。不能单纯的用一个维度比如他一个人居住就觉得他一定孤独,或许他一个人住但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孤独。如果服务对象跟社工一样认为自己确实是需要陪伴,那我们需要把陪伴非常具体的量化,服务对象需要什么陪伴。是需要定期有人跟他聊一聊哲学、诗词歌赋,还是需要有人帮他读读报纸,还是陪他打打牌,或者服务对象腿脚不方便,但他又特别想要出去走一走,需要人陪着他、护着他出去走走等其他另外的陪伴。而且所有的这些陪伴都要跟服务对象确定好频次,多久进行一次,一次多长时间,比如说每周是一次还是三次,一次是一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是上午还是下午,是早上还是晚上。只有把这些需求非常具体的量化才能够在探访时有准备的获取详细的信息,最终为后续的服务提供必要的资料。不然后续的服务将无从开展,前面的探访也作用不大。还经常被人吐槽,说村里来了个捣乱的社工。(未完待续)
来源:社工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