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背景
服务对象周某,38周岁,已婚,初中文化程度,从事彩票站点管理工作,曾因两次吸食冰毒被抓,行政拘留10天后,被责令进行社区戒毒。
社工接触周某后,发现其因左手指残疾,有极强的自卑感。周某自我戒毒意志不够坚定,主因是吸食冰毒时间不长,对身体直接损伤不明显,形成了错误认知,认为吸食冰毒对自身危害不大,戒毒的动机和信念不强。再加上周某人际交往圈小,重要朋辈群体都是“毒友”,几种因素叠加,容易诱发复吸。帮助服务对象顺利执行各项戒毒措施,在社区戒毒中融入社会,重建自信,是社工和服务对象需要共同跨越的一道坎。
服务计划
在认知行为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内在认知的结果。个人能力不足、习惯性思维都可能造成个人认知错误,以致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在实务中,社工不仅要通过训练修正服务对象的行为,而且要通过调整服务对象的认知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
周某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左手指的天生残疾必定会招来周围人群的歧视和偏见,影响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生活,引发严重的自卑心理,甚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非理性信念。周某初次吸食冰毒后,身体体验到“快感”,形成了“快乐”的情绪记忆,从而错误地认为冰毒的“好处”比“坏处”多。社工在设计服务时,重点改变其扭曲的、非理性的认知,将周某的情绪从负面引向正面积极,从本质上改变服务对象的交际行为和吸毒行径。
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缓解戒毒焦虑,建立专业关系。当服务对象被纳入社区戒毒后,社工主动联系服务对象,澄清有关社区戒毒管理规定。起初,服务对象将社工等同于社区戒毒行政管理人员,虽然愿意配合社工了解其基本情况和家庭背景信息,但对社工充满警惕,甚至反感社工向其传授《社区戒毒协议》中需要履行的义务,对定期开展尿检、毛发检测以及限制出行地的措施表现出明显抗拒。社工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的建立陷入被动。
社工只有与服务对象“同行”,才能扭转这一局面。社工运用“人在情境中”的理论,分析服务对象抗拒社区戒毒相关措施是担心周围人群的“异样眼光”,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社工分享了自己开展社区戒毒成功案例的经验,以及一些“过来人”的故事,告知其只要与社工步调一致,严格执行个别化的戒毒计划,就可以较好地完成各项戒毒措施。如此一来,服务对象的焦虑得到极大缓解,同时社工也给予服务对象一些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并接纳服务对象吸食冰毒的行为,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与服务对象属于“同道中人”,能积极回应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共鸣,恰到好处地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第二阶段:改变固有信念,开展自我认知训练。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后,引导服务对象签订了《社区戒毒协议书》《权利义务告知书》,提醒和督促服务对象按照要求完成定期尿检、面谈等规定内容。在社区戒毒历次尿检中,其结果均为阴性。
但服务对象的内心始终有个心病,就是伴随其30多年的左手指残疾。“心理残缺”对其造成的影响远比“肢体残缺”要大。要想彻底改变服务对象30年来的认知,让其从心理上接纳“残缺”,是社工行动的关键。社工与服务对象一同看残障人士尼克·沃伦的故事和演讲视频,尼克依靠坚韧和勇气,克服内心障碍,赢得了尊重和友谊,这对服务对象触动很大。服务对象开始意识到“身体的残缺”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绊脚石。随后,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分享冬季残奥会的观看感受,使服务对象切身体会到,身体上的残疾并不会直接导致自己不被尊重和接纳,只要能够自食其力,同样可以受到社会的尊重。通过社工的引导和鼓励,服务对象对自己的残疾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并告诉社工,自己终于可以“抬起头来看人”,并大方地向人展示自己的残缺。
第三阶段:强化法治观念,正视吸毒行为危害。由于服务对象法治观念较差,以及对吸毒产生的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的危害认知度较低,社工在服务过程中高度警惕服务对象因错误认知而误入歧途。社工邀请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参与街道禁毒项目,参加教育讲座,帮助其了解吸毒的危害:如果不加以严控,极大概率会触犯刑法,锒铛入狱;过量吸食冰毒容易产生幻觉,有可能因伤害他人而犯伤害罪,也有可能因巨额毒资而犯抢劫罪;新型毒品容易伤害人的中枢神经,更容易使人产生自伤自残行为,严重危害生命安全。服务对象通过观看吸毒人员的案例、情景剧等,深刻感受到冰毒的严重危害性,表示这些学习颠覆了他对毒品危害的认知,决心在社工的帮助下戒断“心瘾”。
第四阶段:进行系统脱敏,预防戒毒人员重蹈覆辙。通过前期的认知改变,服务对象彻底改变自怨自艾的悲观情绪。在社工引导下,服务对象开始评估自己的能力、家庭和社会资源优势,为自己进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训练树立了信心。在社工带领下,服务对象开始进行系统的脱敏训练,通过不断观看吸食冰毒后的照片和毒品戒断时的视频资料,强化戒毒动机。通过系统脱敏,服务对象逐渐放弃了吸毒后“愉悦”的体验,进而克服复吸的心理。社工还通过动机强化访谈方式,引导服务对象回顾以前不吸毒的生活,和强制戒毒的生活做对比,告诫其珍惜当下,从而激发其家庭责任感,以此增强服务对象戒毒的决心。
第五阶段:拓宽交际圈,脱离吸毒的高危情境。服务对象周围有多数朋友吸毒,朋辈交叉感染,是诱导服务对象复吸的最大隐患。社工通过多次面谈,确定戒毒的首要步骤是脱离现有的吸毒朋辈圈,建立新的工作生活交际圈,让服务对象在新的工作和同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并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工作上的努力使他得到了老板赏识,老板让他承担其管辖的所有福利彩票店的管理工作,平常除了在自己的店工作外,还要负责其他店的所有管理事项。慢慢地,服务对象从工作中获得了价值感,并以工作为突破口,逐渐建立起生活的交际圈,进而突破了以往“毒圈”的重围,极大地降低了复吸的风险。
专业反思
专业态度是服务好个案的基础。社工一直以接纳、平等、积极倾听等态度与服务对象沟通,用真诚的心和锲而不舍的行动来打动服务对象。一句句简单的问候、一次次耐心的倾听、一个个鼓励的动作,都能让戒毒康复者感受到社工对其表达的尊重,从而找回自信,找到努力方向,远离毒品。因此,在帮教服务中,禁毒社工应保持真诚、同理心,在尊重戒毒康复者的前提下,做他们康复道路上的支持者、协助者、鼓励者,给予他们相信的力量。
精准分析问题和需求是保障服务效果的关键。服务对象由于天生左手指残疾而产生非理性认知,认为自己在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被边缘化、被歧视,导致陷入自卑和情绪低落的怪圈,诱发了吸毒等偏差行为。再就是服务对象对吸毒等违法行为的错误认知,如“吸毒使我愉悦”的感受大于“吸毒使我受伤害”的感受,将服务对象带入了复吸的高危情境中。社工在开展服务中,首先抓住服务对象问题的关键,然后对症下药,选择了认知行为理论进行介入,才为服务对象的改变提供契机和希望。
发现自我价值,是服务对象实现逆转的开始。在干预过程中,社工一直非常注重服务对象的自我体验,让其慢慢感受自己的认知改变,体验自己的身体变化、家庭成员的情感变化以及工作环境的变化,进而学会悦纳自我。只有服务对象的个人潜能不断被挖掘、自我价值不断被看见,其戒毒的意志力才会显现,心门才会打开。
开展社区戒毒人员的个案服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服务对象戒断“心瘾”。身体脱毒已有较多的外力干预,一般都能很快实现,但心理脱毒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更多要依靠服务对象的内生动力。根据动机晤谈理论的要求,在个案服务过程中,表达同理心和增强自我效能感都是强化戒毒动机的有效方法。在本案例中,禁毒社工在发现服务对象存在认知偏差后,果断选择认知行为理论,及时运用同理、赋能的方法,让服务对象改变认知、排除非理性情绪,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自我悦纳。当服务对象开始自我欣赏后,改变的潜能就会显现,戒毒的行为动机就能水到渠成。戒毒成功的关键在于“疏堵结合”,社区戒毒以及强制隔离戒毒都是在“堵”,而激发服务对象的戒毒动机,脱离“心瘾”才是“疏”的关键。社工正是抓好了这一关键点,才能恰到好处地帮助服务对象点燃“化茧成蝶”的希望。
作者单位: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11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