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对象来源
社区矫正对象的来源有别于其他的服务领域,他们是被判处管制的罪犯;是被宣告缓刑的罪犯;是被裁定假释的罪犯;是被批准或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社区矫正是强制性的,司法领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由社区矫正机构转介而来的依法强制接受服务的社区矫正对象。
二、会谈意义
社区矫正对象是被强制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因此不会带着问题主动寻求社工的协助。社工在接收该名服务对象时,该对其作出什么样的服务?
服务方向如何?矫正对象对社工服务的接纳意向程度如何?......
要想得到答案,社工便要与准案主会谈,了解其过往服务经历、个人特殊事项等情况,为顺利接案迈出关键一步,夯实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
三、会谈目标
司法社工约见社区矫正对象的首次报到会谈,是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一种面对面地讨论问题以确定是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人际互动,也是司法社工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
会谈的目标明确:一是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二是激励矫正对象并促使矫正对象进入角色;三是促进和诱导矫正对象的改变。
四、会谈过程及技巧
2023年8月某天,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化名)来到社工服务点进行首次报到。
社工接到陈某自带的法律文书后,研究其判决材料,了解犯罪情况及判决情况。
然后观察了一下陈某:麦色皮肤、挺直的身板、刚硬的精气神下有种淡淡的羞愧。
多年来,社工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社区矫正对象,但感觉他“与众不同”。
社工领着陈某进入比较宽敞的会议室,分别坐在了长会议桌的长短两侧,方便安静地沟通交流,避免陈某在办公楼大厅暴露是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而羞愧,阻碍会谈的“畅所欲言”。
(一)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
社工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简单讲解司法社工设立的目的及功能,介绍社工服务经验及特长,表明司法社工是对其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虽然在他的社区矫正期内需要对其进行监管管理,但双方并不是敌对的关系。
虽然陈某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不能拒绝社工服务,但是享有尊重、平等等各种权利,双方是协议服务关系,尽量排除陈某的现场表现出的陌生感及焦虑感。陈某听完后表示认同,并同意继续面谈。
(二)激励并帮助矫正对象进入受助角色
陈某没有接受过社工服务的经历。社工向陈某阐释社区矫正的意义及陈某犯罪行为导致目前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必须要被强制执行社区矫正及接受社区矫正服务。
社工是社区矫正服务的提供者,陈某则是受助的角色,希望双方坦诚相见,相互信任。社工把以前的服务对象受助经验分享出来,带动陈某尽快进入角色。
一轮的交谈下来,陈某党员、退伍军人的身份也出来了。
他将以前服役的辛苦与取得的荣誉、入党时的激动侃侃而谈,谈话中那种荣誉感,硬朗、健康的精气神掩藏不住。
社工表现出欣赏和期待他的分享,努力做好一名倾听者,与之适当的互动。
把过往的荣耀说完后,陈某仿佛一下子就泄了气般回到现实,现实也狠狠地给他打脸:他是一名罪犯,需要在社区上服刑,他认为自己愧对党,玷污了退伍军人的身份;他亲手毁了过去的努力和荣誉。
他越发羞愧、难过。社工鼓励陈某,悔罪认罪是社区矫正的前提,是接下来社区矫正时间里一个很好的开始,只要保持一颗敬畏法律的心,诚心悔改,遵纪守法,积极主动回馈社会,人生是可以重新发亮的。
(三)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社工了解到陈某的过去后,肯定了陈某的荣誉,表达了对陈某个人的正面看法,缩短自己与陈某的心理距离。
交谈尾声,社工聚焦了陈某的问题,向陈某表示愿意协助其改过自新,可以提供公益服务的平台,让陈某参与公益活动,回馈社会,以重新获取社会公众的接纳;也可以链接社会力量,一起协助他增强接受社区矫正,修正犯罪行为,改变法律意识淡薄的决心。
交谈完毕后,社工引领陈某填写相关登记表,收集资料,顺利进入下一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