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实务探索

首页 > 动态 > 实务探索

残障康复案例 | 心智障碍青年入酒店实习,多主体参与的职业转衔服务
发表时间:2024-05-07     阅读次数: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残疾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但是,我国残疾人群体中心智障碍人群的就业现状仍不乐观,其就业在政策支持、职前教育、岗位机会和职场支持四个方面存在瓶颈。对心智障碍青年及其家庭来说,职业转衔服务是支持性就业的一部分,也是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以下简称扬爱)与A酒店合作开展心智障碍青年职业技能发展项目,探索基于本土情境,且由心智障碍青年本人、家庭、社区、企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转衔服务模式。


该项目计划于2023—2025年在A酒店为不少于50名心智障碍青年(以下简称“心青年”)提供实习岗位,并提供投身职场的技能培训和经验,助力他们融入社会。项目实施过程中,扬爱开展“心青年”职业转衔课程,酒店提供实习岗位及实习补贴。项目分期进行,每期时长为2个月,每期约5名学员参与。


项目背景:

发现“心青年”职业转衔服务中的问题

在项目开展之初,项目工作人员、“心青年”照顾者代表反思了以往服务开展过程,发现既有的职业转衔服务主要聚焦于转衔阶段他们自身的能力提升,较少关注其个体与所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心青年”职业转衔服务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我国对转衔服务无统一标准,也暂无本土化的专业评估工具,个别化转衔服务不完善,难以满足“心青年”的个别化需求。以往机构开展的职业转衔课程大多以“心青年”为授课对象,较少动员家长实施课后练习,导致家长在生活中较少引导他们练习独立生活及就业技能,进而影响到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成功率。广州市虽然在2013年就开办了中职特教启能班,招收心智障碍者进入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但中等职业学校并未专门设置职业转衔课程,“心青年”在校内获得的职业转衔支持有限。


实训、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受就业环境及对心智障碍者刻板印象的制约,在以往的职业转衔课程中,热心企业往往只愿意提供短期的(如半天至一天)职场体验机会,不愿意提供稳定的(至少一周以上)的实习机会。同时,企业通常以提供已有岗位为主,并未根据“心青年”特性设置岗位,因而会出现人岗不匹配的状况,导致企业进一步加深对其的刻板印象。


在职业转衔及就业阶段,就业辅导员是对残障员工的重要支持。然而,目前对就业辅导员没有统一的技能评估标准及资格认证,企业对就业辅导员认知度不高,因而心智障碍者大多独立进入工作场所而欠缺支持。


项目框架:


参与式设计“家-社-企”职业转衔服务

该项目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由项目工作人员、“心青年”及其照顾者协同利益相关方共同设计服务框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要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改变个人。项目基于本土化情境,设计了以“心青年”个体为核心,“家-社-企”各个系统互相协作的职业转衔服务框架。


项目服务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评估阶段,面向“心青年”学员和家长进行访谈、评估,了解学员的个别化差异,设定个别化培训目标,评估学员及其所需的支持;二是培训阶段,将职业素养等理论课程与社区探索实践等学习相结合开展培训,了解并提升学员的能力,协助学员提前适应实习场景;三是实习阶段,就业辅导员、用人部门主管、家属支持学员上岗,提供实习机会,锻炼学员的职业素养及能力。


项目实施:


以“心青年”转衔为中心的多系统介入

个人系统:能力提升,情境适应。实践中,项目服务团队建立了一套具有可复制性的个人职业转衔课程(见表1),以提升“心青年”的个人能力,促进其适应工作情境。

1.jpg

家庭系统:转变理念,调整角色。项目团队通过鼓励“心青年”家长参与面谈评估、鼓励家长参与日常练习、提供陪伴式辅导等方式,促进家长对职业转衔的参与,增加家庭系统对“心青年”职业转衔的支持。在对学员面谈评估阶段,增加对家长的面谈评估,了解家长对“心青年”就业的态度以及目前的做法。通过介绍参与职业转衔课程的目标、课程环节设置,增加家长对职业转衔的认识。在职业转衔培训阶段,通过建立微信群,实时告知家长转衔课程的内容,布置家庭作业,鼓励家长协助“心青年”完成相应任务。在他们参与转衔课程后,由老师组织召开家长会,鼓励家长放手及转变角色。最后,通过委派就业辅导员与家长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心青年”在职业转衔服务中的各项表现。


社区系统:资源整合,丰富实训。学员在学习转衔课程时需要对各模块的内容进行实训,这需要动员、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热心志愿者等各类资源提供支持。扬爱根据现有的转衔课程框架,与社区资源进行链接。例如在求职技巧学习模块中,扬爱链接了资深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现场为“心青年”进行面试,并根据面试情况为学员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扬爱链接了社区附近的食堂,由学员自己协商、统计、订餐,模拟工作环境中与同事的社交和相处,锻炼了学员的工作维持技能。


企业系统:协同改变,增加支持。A酒店深度参与项目服务实践,扬爱通过与A酒店协作开发系统岗位、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营造自然支持环境,促进“心青年”与企业工作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扬爱派出就业辅导员前往酒店各部门了解实习部门的各项工作内容,根据其用人需求及看法等,结合心智障碍者的特点,开发出合适的工作岗位。其次,经过与酒店密切沟通,扬爱以机构已有的职业转衔课程为基础,根据酒店对员工的素养及岗位需求,在职业转衔课程中加入相关的课堂模拟活动。实习期间,每个学员会获派一名就业辅导员,与酒店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组成小组跟进实习情况。最后,扬爱与酒店的人力资源、公共发展等部门联合推动员工残障平等意识培训,让普通员工了解“心青年”员工,与公司协商建立支持系统。同时,就业辅导员让部门同事更了解“心青年”的特点,与就业辅导员一起成为“心青年”的支持同伴。


项目效果:


多系统协作与良性互动中的赋权

人与环境良性互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支持,使企业在应对心智障碍员工的个别化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这使得“心青年”在进入工作场景后能够获得来自同事和企业的支持,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企业也能根据他们的特质,不断调适工作环境。由此,实现了“心青年”与工作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心青年”在实习中能切实承担一项工作责任,而不是在工作场景中被边缘化,这对他们自我形象的改善、“心青年”及其照顾者就业动力的提升、“心青年”对真实就业环境的理解均有积极作用。


不同系统协作支持。项目服务中,家长组织通过委派就业辅导员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让各个支持系统衔接形成服务闭环,使得“心青年”在服务的不同阶段均能得到不同系统的支持。不同系统也会根据他们在不同服务阶段的各项表现,进行动态、及时的干预。


对“心青年”充分赋权。项目服务中,前期的职业转衔培训使“心青年”能够表达自己的兴趣、探寻自我特长,增强了工作的信心和动力;环境干预使以“心青年”为中心的各个场景均能为其职业转衔提供支持,通过系列干预手法破除“心青年”所处环境中的障碍。在支持性场景下,“心青年”能够展示能力、渴望,提升对个人生活及环境的掌控感。


扬爱的“家-社-企”职业转衔服务是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对以“心青年”为中心的个人、家庭、社区、实习企业进行介入。该服务在实践中不仅仅协助“心青年”适应社区、工作环境,也促进了实习场景更匹配“心青年”的个别化需求,让他们与所处环境达成良性交互。然而,该职业转衔服务仍属于短期服务,而职业转衔需要长期持续跟进,如何将目前的“家-社-企”职业转衔服务模式延伸至“心青年”职业转衔的整个过程,仍有待后续实践探索。

(作者任洁璐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李燕冰、谢洁莉分别系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副总干事兼家长服务中心主任、融合就业部主任)


作者:任洁璐 李燕冰 谢洁莉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4月下刊


 
上一篇:老年服务案例丨陪伴无依老人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下一篇:社区治理案例丨一个破产企业社区的新“三治”之路

Copyright  ©  2023-   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4478号 山东省社会组织融创基地   电话:0531-68828012   手机:1761581585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人事考试网   中国社会工作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民政厅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